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關于“母機“,最終靠手工保證嗎? [打印本頁]

作者: 舟航    時間: 2012-4-6 21:14
標題: 關于“母機“,最終靠手工保證嗎?
今天瞎聊天,說設備保證的精度高,還是手工的精度高?爭來爭去成了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問題了!
百度一把,發現還挺多家伙討論這個的,不過還是沒明白,哈哈,水平忒低了!
提幾個疑問,大家答下疑吧,謝謝
1)有工業母機的說法嗎?有確切的出處嗎?有明確的概念嗎?
2)加工裝配母機靠什么技術來保證?必須要前一級的母雞嗎?
3)俺的理解是,加工母機東東的設備精度必須比他高一級。而是主要看量具,或者看批量,也就是同一精度等級的設備完全可以生產出高一精度等級的零件,只是廢品率比較高,因為公差分布呈正態分布,總是有一部分零件是滿足要求的。
4)看有人說高精度的東西都是手工保證,有家伙距離瑞士手工表,還是就是大國企的老鉗工(個人認為有點神話了),哈哈
5)如果手工精度最高,那玩MEMS(微機電)是不是最終還得靠人,怎么感覺有點不靠譜啊!
6)公差這玩意,俺一直沒學好,但直到有個尺寸和行為,如果大型的設備,靠手工去保證,是不是不靠譜啊?
7)俺覺得,靠手工應該只是說在裝配調試設備的時候,跟師傅水平有很大關系,僅此。
8)現在設備加工能到哪個精度級別?再上去的瓶頸是什么?


作者: 精密數控位移臺    時間: 2012-4-6 21:45
個人覺得工業母機是相對應專機來講的。常規的車 銑 刨  磨  應該都屬于工業母機的范疇。樓主的問題應該是在問制造這些工業設備的母機。應該是一個過渡的過程吧,就像是猴變成人一樣。
作者: LIAOYAO    時間: 2012-4-6 22:04
個人看法,純屬侃山,。。。
1、一般被稱為“工作母機”的機床,用于制造機器的機器,如:車床、刨床、銑床、鉆床、磨床、鏜床......
到底什么是工業母機?
在工業化前期是木有工業母機這個概念的。因為那時大家的設備都可自己造,原因是那時的工業發展程度低,科技含量不高,工程師基本都是通才,都可自己設計制造。實際上工業母機是不存在的,過去沒有,現在沒有,將來也不會有。它只是一個形象的概念。

2、加工裝配母機靠什么技術來保證? 量測技術,精密鉗工得靠比測的手法來保證精度。

3、認同“而是主要看量具”

4、高精度的東西都是手工保證,{:soso_e128:}這個手工是經過長久的鍛煉后的手工,而其終究還是得靠量具來保證。
。。。
。。。
8、現在可以達到nm,再上去的瓶頸是分子或原子。

作者: 舟航    時間: 2012-4-6 22:35
精密數控位移臺 發表于 2012-4-6 21:45
個人覺得工業母機是相對應專機來講的。常規的車 銑 刨  磨  應該都屬于工業母機的范疇。樓主的問題應該是在 ...

俺想問的就是母雞的母雞是不是就是手工了,俺不認同的這個觀點,個人覺得肯定有工藝能保證加工母機的母機,而不是說終極辦法是手工,鉗工,太神奇了,對加工一直沒什么理解,只是自己瞎想的。

作者: 舟航    時間: 2012-4-6 22:44
直覺告訴俺,有些大型國企的傳統的說法其實一直誤導,或者說固化了我們的思維。尤其關于鉗工的說法,有點神話了,去看了幾次機床展,總覺得設備比人牛多了。當然,厲害的鉗工也是很厲害的,俺不否認這點。
作者: 白狐々    時間: 2012-4-6 22:55
手工應該可以吧?{:soso_e100:}
作者: 舟航    時間: 2012-4-7 10:56
哎呀,這個問題是不是問的挺弱智的啊,各路大俠都不出來發表意見啊,哈哈
作者: 20120804    時間: 2012-4-7 11:35
樓主,是龍泉寶劍厲害,還是鑄劍之師厲害?
作者: 2266998    時間: 2012-4-7 12:09
最初的加工母機是靠人工保證的,這個沒有錯,只是規格比較小,逐步發展大的,

所說的‘人工’,是加工手段與測量手段的的一個綜合體,不是單獨一個,阿拉與鬼子討論過這個,鬼子,比如米國,有獨立的‘工業歷史’,這個我們沒有,在這個歷史中,可以了解那個大設備是由哪個家伙,在什么年代完成的設計,有些有插圖,有詳細的工藝作業單,

舉例說,大的立車,誰設計的,每個部件哪里加工的,誰調整的?誰配的泵?軸承怎么調整出來的?浮起量是多少?剛度是多少?

以后的件,在這個東西上加工,再人工調整,可能精度水平超過這個了,成為新的加工母機,就這樣一代一代發展了,但最高精度的東西,離不開人工,直到今天,

我國尚未進入工業化社會,還在農業化社會的末期,當然也沒有這種教育,大家不必較真兒,網上‘糞青’的爭論也只做笑談了,
作者: 掃街    時間: 2012-4-7 12:10
{:soso__12784985118286602181_1:}人就是幕后大BOSS,終極母雞
作者: 2266998    時間: 2012-4-7 12:50
這么說吧,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當初沒有車床的時候,最初的那個旋轉體是怎么出來的?肯定是人工找正以后,手工加工的,

有了最初的床子以后,精度肯定不會高,是機加工以后再人工修正的,

說到測量,最早的有光柵法,干涉法,電磁法,都可以精密測量一個物體的性能,就這么一步一步發展起來的,

不能像當今年輕家伙想的,100年前就有加工中心,沒有的事情,

二戰,航空界比的就是精度,梅塞德斯最后敗給R-R,羅-羅的加工精度舉世無雙,最后連P51都得配羅-羅的主機,你翻一下英國的工業歷史,有說這些的,包括講設備與測量手段,篇幅比較雜亂,不多說了,宗旨就是人是最高精度等級
作者: LIAOYAO    時間: 2012-4-7 13:02
  1. 這個綜合體是怎么個綜合法?
復制代碼

您可以看看這帖  http://bbs.cmiw.cn/forum.php?mod=viewthread&tid=251790   
雖然不是很恰當的例子,也可以作為補充說明用。

作者: 舟航    時間: 2012-4-7 13:31
2266998 發表于 2012-4-7 12:50
這么說吧,舉個最簡單的例子,

當初沒有車床的時候,最初的那個旋轉體是怎么出來的?肯定是人工找正以后 ...

還是沒太明白{:soso_e143:}
怎么宗旨就是人是最高精度等級了?
總體感覺是高精度設備的發展離不開人,這是肯定的,但當設備發展到一定階段時候,結合測量技術和人工調配,促進新一代母機,也就是更高精度的設備的產生!而不能說最高精度的設備最后都靠人保證,就是這么說,也只體現在設備零部件裝配調試上吧,至于加工還得借助設備和高水平的檢測的手段。
在發展到一定階段,應該是設備和人相輔相成的,不能說完全靠人來保證。
就人的作用范疇到底多大?還是很迷糊!
當初在國企的時候,就被很多搞加工和工藝的師傅說的暈暈乎乎的,問了好多人,都不能完全解釋清楚。

作者: 螺旋線    時間: 2012-4-7 13:46
“完全靠人”這說法沒有錯啊,“機”是打好底子,在此基礎上要靠人來進一步提高精度。精度就是這樣由低到高,規格由小到大逐步“進化”來的。
在一定精度的前提下,如果母機能保證精度,就可以不靠人。這時人只裝,不配。母機保證不了,就得靠人配了。量產,當然希望靠母機就能保證了。
比如,瑞士某著名機床的上導軌就是直接機加出來的,不需要人工刮研,而且可以互換,因為他的導軌磨能夠保證。但,他的導軌磨在制造的時候是反復裝配才達到如此高的精度的。同樣是這個機床廠,同樣的導軌磨,在瑞士工廠就能量產產品零件,在上海工廠就不行。這也說明,精度這東西,牽扯的方方面面太多了。

作者: 螺旋線    時間: 2012-4-7 14:51
方方面面這個詞是不得以的。那同樣以這個牛B廠舉個具體例子。
他們原廠的主軸,現在是滾動軸承的,批量來的零件是一樣的控制標準。但裝出來的部件是有差異的,這個差異是取決于裝配的那個人,其中一個,裝的東西是免檢的,業績擺在那里。作業指導書是一樣的,區別就在于每個人的“手感”是不一樣的,這東西,在能承受的檢測成本下是無法規范化的。力矩扳手是有精度范圍的,在這個精度范圍內,只能靠“手感”來控制。這時,人的作用就是決定性的。決定的不是行不行的問題,而是別的細節,比如更高的精度,更高的穩定性,更長的壽命。
另外來說,關鍵母機,多數是非標的,不是量產的,從成本來說也更愿意靠人來最終保證以避免不必要的投入。

作者: 舟航    時間: 2012-4-7 22:57
感謝22大俠,感謝螺旋大俠,感謝其他大俠!

就目前情況來講,人工是最高精度的保證了了!但不知道將來有沒有可能出現一種新的工藝,來代替人工保證精度的可能。

就精度,應該分2種情況:1)單個零部件的精度,指加工,其精度要靠人工刮研來保證;2)整個設備的加工精度,也要靠人來調試修配來保證,譬如螺釘緊點,松點,導軌直點,歪點,也得靠人的水平來保證。

另,大型設備,如今裝配調試時一般采用什么樣的檢測手段?

是否可以這樣理解,在比較高水平的檢測手段下,配合人工刮研等工藝,來提高精度等級。

還有一個疑問就是,如今玩MEMS的,動則就說微納級,手工是不是就不太現實了!還是有其他手法?




作者: 36067106    時間: 2012-4-8 13:39
至今都沒搞懂》》》》》
作者: 午子仙毫    時間: 2012-4-8 19:58
又回到那個原始的答案,人是會利用工具的高級動物
作者: 午子仙毫    時間: 2012-4-8 20:00
就好比測量用的量具的分辨率,人會利用工具,把1MM分成1000份,在細分下去
作者: oliver97    時間: 2012-4-8 20:21
精度是要靠設備,人為,管控保證
作者: cxksjx    時間: 2012-4-9 11:45
{:soso_e182:} 樓主見解很深刻,但是個人感覺,母機的好壞應該從其內在來找原因。機械設備的一些核心零件,這才是關鍵原因。
作者: 流浪的大    時間: 2012-4-9 11:52
初的加工母機是靠人工保證的,這個沒有錯,只是規格比較小,逐步發展大的,
作者: GQIANG    時間: 2012-4-9 12:38
其實!可以告訴那些亂說話的人,同樣的機床也能製造出同樣的機床,機床只需保證他的最高精度就可以,更高精度的保證還是需要鉗工來保證!(不探討終極母雞的事情!無聊)
作者: lbl618    時間: 2012-4-11 19:32
應該是手工的吧,要不怎么搞出來的啊
作者: 互通有無    時間: 2012-4-11 20:42
我認為現代加工還是設備比手工精度高。
作者: yanxinzhu    時間: 2012-4-11 21:58
修好橫刃的前提下,把前角開斷屑槽
作者: tianqilq    時間: 2012-4-11 22:15
很有意思的話題 …………
作者: 河豚會吹泡泡    時間: 2012-4-11 22:25
      高精的設備是先按精度加出來,之后有個微調機構來消除加工誤差來達更高級的精度。卡尺就是利用每隔少0.1mm來提高0.01測量精度,天平組裝完成也要調平吧,測材料抗拉的儀器也有調節機構。目前來說估計都是手工調試比較多,當然納米級別是光學元件技術進步才能發展下去。至于這些工具最開始是怎么來的,那只問下歷史學家了。
作者: tangshuiping123    時間: 2012-4-11 23:09
進入死胡同了{:soso_e113:}
作者: 把刀用好    時間: 2012-4-11 23:45
最初是手工。但是這個手工都是經過千錘百煉出來的。為了適應大規模現代化生產,于是工作母機就隨之產生。這是解放手工作業強度,降低門檻的一種方式。而且設備有一個特點是人手工無法比的,那就是穩定性。這更適應現代化批量生產。所以,應該是靠機器。當然,鉆牛角尖的話,啥都能追溯到人身上,那就沒意思了。
作者: 何林1008    時間: 2012-4-12 01:24
有意思                              
作者: yhc6850    時間: 2012-4-12 02:53
你們還是不懂機械的祖先是誰?機械的祖先是人,是鉗工精通的人,機床都是人做出來的,為什么要有機床,就是人加工的慢了,為什么精度在不斷的提升,是應為有設計軟件加上精湛的鉗工師傅,為什么機床最后的軌道精度保證要有鉗工師傅去研刮,機床才經搞,為什么現在的機床不經搞,就是應為有你們這些人,不懂機械,機床的好壞是有一個好鉗工做出來,一臺好設備是有好機床+好鉗工+好老板做出來,在廠里人保證設備能長久運行效率不減是有好機修鉗工來維持,你們好好反思一下

作者: yhc6850    時間: 2012-4-12 02:56
機床的精度不斷提高是因為前批機床做出來的零件再經過鉗工精通的師傅精研后再精湛的手法來裝配上的,再就是工控的功勞了

作者: 我懂你,誰懂我    時間: 2012-7-14 22:57
有道理啊!我相信!
作者: 管理團隊    時間: 2024-11-2 15:51
公眾號留言選取
(, 下載次數: 12) (, 下載次數: 13)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