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第三產業并非萬應靈藥,中國的工業才剛剛開始,大有可為
[打印本頁]
作者:
掃街
時間:
2012-1-8 19:32
標題:
第三產業并非萬應靈藥,中國的工業才剛剛開始,大有可為
12月以來,社科院、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等中國國內頂級智囊機構,均發布了全年經濟預測,據社科院發布的藍皮書估算,2011年中國經濟增速料將放緩至9.9%,其中,第二產業增速為9.9%,進出口增長24.7%,由此可以推算,2011年度,中國的服務業占比將繼續下滑。
去年11月,中國國務院副總理李克強在調研時,特別強調發展服務業是調整經濟結構的重要突破口。李克強還提出“十二五”末要實現服務業增加值比重、就業比重各上升4個百分點的目標。由此可見政府對發展第三產業的重視。
事實上,國內一些城市的服務業比重已經接近甚至超過發達國家的中心城市的水平,比如,北京的服務業比重在去年第三季度達到76.9%,成為大陸城市中服務業占比最高的城市,成功實現了“三二一”的經濟結構。“北京模式”無疑為中國迫切希望轉型的各大城市提供了樣本。
不過,中國仍然屬于后發國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定位,以及目前的產業經濟發展階段,決定了“北京模式”恐怕難以在全國推廣,服務業難以承載重望。
第三產業的比重,是衡量一個國家或者城市發達程度的重要標志,也正因為如此,追求較高的第三產業比重,成為很多國家和城市發展戰略的重點所在。
目前,發達國家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在70%左右,美國更在75%以上,發展中國家平均在50%左右。2010年,中國的第三產業占比,大約為43%,最高峰值也從來沒有達到50%。就此而論,中國的第三產業比重,確有增長的空間。
不過,第三產業到底占比多少為宜,與國家的總體發展狀況及其在全球產業鏈中的位置關系極大,并非所有的國家,都適宜重點發展第三產業。
中國仍然位于全球產業鏈的下端。第三產業往往與高新技術以及制度優勢有很大關聯。這兩個方面,恰恰是中國的短板。比如,在電信服務領域,中國的技術不及歐美,無法在世界主流市場擁有強勢地位。再如,金融行業發展的前提是完善的法律制度和市場機制,缺乏這兩者的保障,中國的資本市場雖然規模龐大,但是發展狀況依然落后。
技術創新和制度保障在短期內難以實現,因此,短期內,第三產業的全球布局也難以改變,中國最大的機會依然在制造業。
中國擁有廣闊的大陸市場,但是,由于國民收入偏低,導致低端消費流行。未來,中國將從低端消費,過度到大眾消費,在此過程中,必然產生對基本工業品的大量需求,這種趨勢,注定了制造業在中國大有可為。
目前制造業遭遇的困境,乃是一種假象,并非“制造過剩”,而是因為內需不足。如果中國國民收入增加,內需急劇擴大,則大眾消費,必然帶動中國制造業的升級。在這種情況下,升級制造業,比之制造業向服務業轉移,更適合中國未來戰略。
此外,雖然現在發達國家的服務業均占主導地位,但是,世界歷史上,各大強國崛起之初,卻無不以制造業立國。
英國在19世紀中期最強盛的時候,工業占全球的45%;美國在二戰結束初期最強盛的時候,工業占全球的53.4%。今天中國被美稱為“世界工廠”,其工業占比也沒有超過全球的10%,遠未達到英美當年的程度。
事實上,制造業過早衰落,反是國家衰敗的征兆。當年英國因為有龐大的海外殖民地,其本土奢侈品、金融投機業比實業更受商人歡迎,導致空心化,而隨著其海外殖民地的喪失,失去海外產業基地的英國,迅速衰落。
美國不僅服務業雄踞全球之巔,其制造業,一直到20世紀70年代末都居世界第一,目前美國仍然是全球最大的制造業大國之一。此外,更為難得的是,美國竟然是全球第一大農業國(美國的糧食生產能力是相當驚人的,尤其是小麥、玉米、大豆等基礎作物的產能;即便沒有發揮全部有效產能,已足以成為世界第一農業國,如果配合芝加哥在大宗商品上的定價權,足以摧毀現在的糧食價格體系)。合理的經濟結構,使美國經濟具有巨大的抗壓能力,歷經多次經濟危機,卻不至于像先前的西班牙和英國那樣衰落。
事實上,現代發達國家普遍的發展曲線是,先完成工業化,等工業化達到一定程度后,再發展第三產業。而最近幾年,美國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機,其一大根源,正是由于偏離了實業,片面追求金融業等虛體經濟。
目前,中國仍屬于欠發達國家,工業化過程尚未完成,制造業在所有產業中,具有決定性的戰略意義。若缺少制造業攻堅的耐心,欲實現跨越式發展,則不僅第三產業難以后來居上,“世界工廠”的比較優勢亦將失去,最后淪落到“夾心餅干”式的兩難境地。
鑒于此,中國的服務業,不一定需要達到目前發達國家的70%左右,十年內從目前占比43%,提高到50%左右,也許更為合理。而似北京這樣高達76.9%的占比,并不具有普遍性,恐怕難以為絕大多數城市仿效。
最近中國發展第三產業還有一種“一哄而上”的傾向。其實,中國區域經濟的不平衡,不僅表現在各個區域之間,也表現在各個經濟圈的城市之間。要打破同一經濟圈內的不平衡,各個城市都“力爭上游”,搞平均主義,并非上策,保持各自優勢,進行合理分工,最后達到產業協同,才是更優選擇。在各個城市圈內部,亦需要“雁陣模式”。
紐約、倫敦的第三產業占比都超過了80%,這與其作為英國和美國的經濟中心關系極大。同樣,在國內的幾大經濟圈中,中心城市的第三產業占比,也相對較高,珠三角的中心城市廣州超過60%,長三角的中心城市上海三產則超過50%,而大珠三角城市圈的中心城市香港,占比更高達80%以上。
很多地方認為,如果第三產業不能達到一定比例,甚至是超過50%以上,就不能視為發達, 而事實上,到底哪種產業為主,必須受到與其關聯的經濟體的影響。
偏執于三產占比的誤區,往往導致各地區域產業規劃中,對于服務業不切實際的奢望。縱使在一些經濟發達區域,這種情況也存在。
在國家大戰略中,長三角的服務業的中心在上海。可是,在杭州灣大橋通車之后,寧波雄心勃勃,杭州灣新區的產業規劃,在服務業領域直追上海,宣稱要成為新興服務業基地。
寧波工業化已至中后期,按照正常邏輯,其服務業比重,應該早已超過50%以上,為什么目前還停留在40%左右?唯一的解釋,即是它受到了關聯經濟體的影響,特別是上海作為長三角中心城市,分流了部分寧波的服務職能。在這樣的背景下,或許專注于分工協同,會讓上海和寧波都發展得更好。
在珠三角城市圈,東莞曾經懷疑,自己的第三產業沒有超過50%,是否代表東莞不發達。而事實上,整個珠三角第三產業的中心,是以香港為龍頭的,東莞的部分第三產業如金融業,實際上已變相由香港代替完成了。
可見,并非所有的城市,都需要獨立擁有比較高的第三產業占比,區域產業的協同,更為重要。
在長三角諸重鎮中,杭州、南京、無錫、寧波、蘇州、常州等,第三產業比重均未超過50%,唯有龍頭城市上海超過50%。而在未能超過50%的城市中,很多城市的經濟活力甚至超過上海。同樣,北京服務業覆蓋了河北很多城市,同時,首鋼等制造業遷入河北,也是河北的巨大機會。重點發展制造業,而把部分服務業交給北京,才是多數河北城市的最優選擇。
就國家大勢來說,中國仍需堅持制造業立國,第三產業不可寄望太高,就城市與區域而言,除少數中心城市之外,中國絕大多數城市,在服務業領域亦恐怕難以有大作為。工業立市,仍然是多數中國城市的最終宿命。
完成制造業的升級之后,逐步富裕的中國,在后工業化時代,方可建立第三產業的主導優勢。幻想實現跨越式發展,繞過矛盾,恐難如愿。
“結硬寨,打呆仗”,在制造業領域擊敗目前的主流強國,方才是中國的強盛之道。
留個題:
為什么美國會那么看重農業?
作者:
2266998
時間:
2012-1-8 19:52
你最后那個問題,阿拉問過鬼子,鬼子說是準備與全世界對抗的,絕不可能放棄,吃不掉就送人,但一定要保有那個能力,其實農民沒有多少,放棄不影響國家,
作者:
萬戶門徒
時間:
2012-1-8 20:36
與全球作對或者時刻防著別人的人早就給了答案,“深挖洞廣積糧”
作者:
ying2kangta
時間:
2012-1-8 20:57
工業和經濟真正的發展了,大家都有錢了,服務業就自己起來了。國內的服務業都是理解成“菲傭”,“天上人間”,“4S店”,“京東”等東西。前三個為爺們服務,后面那個為大家服務,因為大家都窮瘋了。
作者:
datafield
時間:
2012-1-8 21:09
民以食為天,一個國家,相當是一個相對獨立的經濟體或生命體,它一定要有自己造血的功能,或者,一定要有維持生命的基本的一些功能。就算有外界可以代勞,但這些生死攸關的事,不能放棄。
打個比方,就像一個人,假如社會上有地方提供很便宜的血,可以給人定期補血,是不是就可以停止自己身體本身的造血功能,而采用外界的血呢?
或者,像糖尿病患者,因為自身無法產生胰島素來化解糖分,所以離不開外界生產的胰島素來注入體內。萬一沒有外界的胰島素了,患者就難受了,甚至影響生命。
如果為了所謂開發招商引資GDP,把糧食這一命脈交由他人掌握,相信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日子不會太遠。
作者:
隨風漂泊
時間:
2012-1-8 21:39
你到農村看看,就知農業有多落后。我們這邊有的農村蓋起了樓房,集中居住,可是還是種地,生活沒什么變化。
工業不發展,一切都是白扯。老百姓為了買房子,省吃儉用還貸款,誰還有閑錢消費,連自己的父母都連累了。
作者:
fmdd
時間:
2012-1-8 21:40
沒有農業國家就不會安定,時時等著餓肚子,不用別人打你你就自己崩潰了;
沒有工業國家就不會強大,時時等著挨打,只要別人打你你就要做鳥獸散了;
沒有商業國家就不會富裕,時時都要受窮,別人打你你扛不了多久。
我們吃飽肚子的問題暫時解決了,雖然吃的不好,但制造業還遠遠沒達到保證自身安全的地步,國家的政策導向出了問題,大量的制造業處在崩潰的邊緣,政府似乎還有拋棄他們的企圖,這些制造業交不了多少稅,而且還制造污染。政府鉆到錢眼里了,只對那些投資少來錢快的金融業感興趣,每個城市都在建自己的金融商業圈,都想成為金融中心、物流中心。你看那個安徽阜陽,窮得叮當響,飯都吃不飽,它還想建全國最大的機場。我們的制造業還很落后,實力還很弱小,政府的水平不比阜陽地方政府那些家伙高多少
作者:
機械一混混
時間:
2012-1-8 21:52
下輩子一定在女神領導下勤奮工作,快樂生活
作者:
everfree
時間:
2012-1-8 23:43
是不是原創啊?{:soso_e100:}
作者:
StrongLeaf
時間:
2012-1-9 00:23
不管科技多么發達,人總是要吃飯的
而且,如果要從中國進口事物的話估計老美都不用吃飯了
作者:
xiaoyetongxu
時間:
2012-1-9 00:28
中國擁有廣闊的大陸市場,但是,由于國民收入偏低,導致低端消費流行。未來,中國將從低端消費,過度到大眾消費,在此過程中,必然產生對基本工業品的大量需求,這種趨勢,注定了制造業在中國大有可為。
何年何月的事情?
大銀行都快破產了。
第三產業,應該多看看二三線城市。大伙的日子,那才是真實寫照。
1.4w億的保障房。平均一套14w人民幣,便宜么?家電下鄉的時候,是最他媽艱難的時候。開始向窮人要錢,已經到了窮途末路的時候。
保障房,哈哈。保你媽啊。哈哈
作者:
pfizer2001
時間:
2012-1-9 09:45
一個很普遍的現象發生在我家附近,這里屬于中部地區一個老工業城市,也是旅游城市,主要產業是機械制造,化工以及多晶硅,還有耐火材料,但是最近幾年“經營城市”的方法被玩到了爐火純青,大部分的老企業都給搬到郊區了,我家恰好在郊區,然后呢,市區能提供給的崗位是,政府機關,事業單位,醫院,銀行,學校,還有一些商業場所,所以好多以前的工人在市區找不到工作,住在城市里,每天坐公交車往我家那里跑,而附近的農村的年輕農民也在這里的廠子找到工作,不過是每天走著或者摩托車上班!
我在思考,一個城市如果能夠給人提供的工作只是賣衣服,洗腳,或者是利益集團內的工作的時候,這個城市已經沒有多少的發展前途了!
未來的城市很可能會空心化,因為城市的底層尋找不到任何的收入途徑,很可能干違法的勾當,當城市中心不安全的時候,大部分的夫人會遷移出城市!
作者:
eddyzhang
時間:
2012-1-9 18:10
從中國自古以來歷代君王的做法來看。中國是個農業國家,所以以農立國,以農治國。中國人多,要解決吃飯問題。以前溫飽就行,現在要吃肉。吃穿住行,都要提高數量和質量。現在要滿足這些需求,那就要發展工業。因為工業品豐富了下可支持農業,所謂的現代農業,機械化,信息化,精細化農業,美國是這樣的,所以他吃不完的還可以出口。上可以支持服務業。畢竟老百姓要去天上人間,那么農業發展和工業發展的效率提高的話其實用不了這么多人。多出的人就去從事服務業。
農業是根本,農業亂了,中國必然也就亂了。所以老百姓可以忍忍不買房不買車。但是食品物價波動卻很敏感。
當然服務業包括很多,老百姓除了去洗腳按摩外還有其他很多需求,畢竟人不能因為女人或男人給廢了。
中國工業現在好是好在,從基礎開始,市場開放什么鳥都有。是驢是馬可以見分曉。特備是國家政府可以挑,要產品的同時還要技術,你不給你滾蛋。所以不管是日本還是歐洲還是美國,他都眼饞中國市場。
我預測一下未來發展。歐洲肯定沉淪,不用中國動手,美國也不允許。現在中國跟美國的差距主要在軍事,至少在50年。那么日本呢,日本現在矯情,他的優勢在喪失,他現在越來越依賴中國市場。所以中國不能因為感情問題把他推的太遠,也不能不注意他們軍國主義復蘇。
印度呢,還有很長路要走。他們吃的太雜,不消化。
21世紀不完全是我們的世紀,21世紀下半葉估計是我們的。
不知道群里面有多少人能活到那個時候。
作者:
everfree
時間:
2012-1-9 18:26
21世紀不完全是我們的世紀,21世紀下半葉估計是我們的。
不知道群里面有多少人能活到那個時候。
=============
我有較大的把握活不到那時候。
作者:
真的很蛋疼
時間:
2012-1-9 21:16
農業是基礎之根本,工業是發展之動力,最后才能是金融業服務業, 金字塔底座空了,一切都是白搭
作者:
eddyzhang
時間:
2012-1-9 22:00
當然了,總體方向是光明的,道路是艱難的。
有幾個問題擺在面前,必須討論。
政府現在號召搞企業轉型,提高產品附加值、節能減排。但是,實際是不是具備這個條件呢?
1、老板們都拿錢去搞房地產了,來錢更快。希望國家加強政策調控,打壓房地產。將財力、物力投入到科研事業上面。
2、大家都知道,民企、合資和外資獨資的企業不論在技術、管理、產品質量和服務意識上面都比國企要強。那么是不是有充分的市場競爭呢?
3、從技術、管理的分布看,都集中在一線城市、長三角,珠三角地區。這些地區的生活成本很高,那么轉型,其實就是人才的重新整合。這么高的成本,怎么留住人才,怎么進行技術積累呢?
4、中國很大,大的很多企業都可以再往內陸省份跑,這沒錯。但問題是。中國各個省份之間壁壘重重。中國道路收費又這么高,另外越往內陸省份,官員的裙帶關系,人情關系越是明顯。這也無疑增加了企業的運營成本。我很贊賞汪洋在廣東搞的法制社會。中國這些政府機構必須做到依法治國,有法必依,那才能做到中國工業的真正繁榮。
總之,工業繁榮靠的是技術,技術靠的是實實在在,那么實實在在需要真就是真假就是假,真假靠的是法制,法制靠國家制定和執行。國家是不是真想繁榮,我不曉得。
作者:
liang271887922
時間:
2012-1-9 22:43
事實上,現代發達國家普遍的發展曲線是,先完成工業化,等工業化達到一定程度后,再發展第三產業。而最近幾年,美國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機,其一大根源,正是由于偏離了實業,片面追求金融業等虛體經濟。
要發展實業啊 功力到自然成
作者:
liang271887922
時間:
2012-1-9 23:27
liang271887922 發表于 2012-1-9 22:43
事實上,現代發達國家普遍的發展曲線是,先完成工業化,等工業化達到一定程度后,再發展第三產業。而最近幾 ...
都玩金融錢是多了,可沒有人種糧食,吃啥啊
作者:
晨光~!
時間:
2012-1-10 09:00
第三產業并非萬應靈藥,中國的工業才剛剛開始,大有可為
這是一個大的命題。
其實在我國還有大量的基礎工作沒做,所謂市場經濟就是要按市場的規律做。
看看我們邊上的臭水溝就要多少錢來治理。
發展國家靠的是企業家,而不是金融家。
在當前的制度下做實業的人不如高投資投機的,
搞技術不如做金融,做投資投機。
企業家是要有冒險精神的人才能去做的。
而第三產業是水到渠成的事,中國任重而道遠。
作者:
芳草依舊
時間:
2012-1-10 13:34
發展實體經濟的基礎上,人人有閑錢才去享受第三產業的消費,關鍵現在貧富懸殊,只有少部分人能真正享受到服務業
作者:
pfizer2001
時間:
2012-1-12 10:52
沒有第一第二產業的基礎,玩第三產業,實際上就是多開一些娛樂場所,洗浴中心,魚翅鮑魚店供我們官老爺吃喝玩樂!哈哈 這就是第三產業!
作者:
eddyzhang
時間:
2012-1-12 22:16
民弱則國家弱,國家弱則被人欺。所以國家興亡,匹夫有責。那么話說回來,民為什么會弱?因為國富而不仁。中國積弱多年,現在又內憂外患。搞企業的,現在又都這么困難。前途實在是看不透。所以,一個國家到底是不是真正有前途,就是看國家政策有沒有前途。是不是為得老百姓,是不是為得這些企業,特別是民營企業。
作者:
狼822
時間:
2012-11-13 23:16
長知識
作者:
菜鳥hong32696
時間:
2012-11-14 08:51
現代工業和經濟和現代農業,(曾經的大饑荒年代在許多人記憶不深,看看歷史就知道)
真正的發展了,大家都有錢了,服務業就自己起來了
作者:
dolala999
時間:
2012-11-14 09:20
看看了。。。
作者:
lang822
時間:
2012-11-30 11:39
支持樓主觀點 正從低端消費向大眾消費 理性消費 過渡時期 誰頂得住 誰就笑到最后
作者:
魚尾獅
時間:
2012-12-1 11:14
太好了,頂。。。。。。。。。。。
作者:
春明
時間:
2012-12-11 11:55
坐等我有錢去消費的那天……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