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解析,為何我們的收入增長追不上GDP增長 [打印本頁]

作者: 龍九禪師    時間: 2011-10-9 20:50
標題: 解析,為何我們的收入增長追不上GDP增長
學生是應該刷盤子還是讀書?這種問題還用問,當然是讀書了,這在國內根本就不成為問題。但對于留學生來說,卻是一個時刻困擾的問題。首先刷盤子的誘惑很大,以倭國的標準,刷一個小時的盤子,折成RMB大約100元。那么一天是多少,1個月是多少,1年又是多少。而讀書則很辛苦,學費高不說,還有讀不出來的可能,即使讀出來了,也有找不到工作的可能。所以很多人干脆選擇了刷盤子。選擇讀書的,也必須刷盤子,因為沒有錢。又有新問題,即多長時間刷盤子,多長時間讀書。刷盤子的收入是用于讀書還是改善生活,比如說買輛車耍耍。用于讀書的,還要抵御很多誘惑,為什么自己的生活比刷盤子的差,一旦松懈,原來所讀的書白費。有很多問題要考慮。當然,讀出來了,找個工作,收入遠非刷盤子可比,且很輕松。 

毛澤東高瞻遠矚讓中國人安心讀書,而不是刷盤子享受生活。所有刷盤子的收入,賣糧食和賣資源,由國家統一管理,充做學費,使國家工業化,而不是購買彩電、冰箱等消費品改善人民生活和提高GDP。心無雜念,也不攀比鄰居的幸福生活。學習成績也很顯著,從幾乎零起點起步,在短短的20多年時間里,做出了中國第一臺汽車,第一架飛機,第一顆衛星……,創造了無數第一。完成了倭國明治維新以來近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創造這些第一,按照經濟學原理,是不懂經濟,不講比較效益,是走彎路。但它們培養了無數人才,培育了工業人口和市場。8、90年代家電大普及,現在汽車也開始進入家庭。正復現倭國成長的歷程,但倭國卻從明治開始讀了近百年的書。那時期的倭國和德意志,家長不讓適齡兒童讀書是要去坐牢的。

但是,現在中國愛刷盤子貪小便宜的老毛病又犯了。又在算GDP增長多少,多少年后會達到什么水準。就象刷盤子,一天刷多少盤子,掙多少錢,多少年之后就成百萬富翁一樣可笑。按照現在的GDP增長率,就是再干100年,也還是二流國家。如果繼續讀書深造,降低GDP增長率,那么只需要20年左右的時間就可以成為一流國家,人均GDP也會是一流的。 

倭國雖是模范生,但不敵先生,最終戰敗。殖民地喪失了,剩余武器被收繳,正在研制的先進武器,如噴氣戰斗機、導彈、洲際轟炸機等,連同樣機、圖紙和實驗設備等也被美國拆除運走。大量的工廠和建筑被摧毀,戰后倭國滿目滄痍。從明治開始經歷了約100年,又回到了原點。大和雖然沉沒,但創造大和的大量熟練技術工人,鋼鐵、航空、機械、電子、光學、化學等各門類的技術及技術人才都完整的保留下來。倭國本就一無所有,唯一的資源也就是人。終戰之后,政府的總和科學技術委員會就開始運作,規劃和協調未來的發展。航空改汽車,軍艦改輪船,瞄準鏡改照相機。轉型需要時間,國際市場開拓也需要時間,大量的產業工人失業在家,會消磨掉技術力,尤其是組織紀律性。一聲令下,組織去種樹,演義倭國版的上山下鄉。今天,倭國各地都能看到那高聳入云的水杉,就是當年的杰作。這種水杉現在向中國出口,竟然也是每年春季“花粉癥”的原兇。戰后食品困難,政府集中有限的糧食給學校發放免費午餐,這個制度一直延續到現在,戰后成長起來的這一代人被稱作“團塊世代”,是倭國高度成長期的主力,也是現在倭國經濟的脊梁。 
      
        工程技術人員夜以繼日忘我勞動,完成艱難的轉型,畢竟是轉行。以廠為家,不計報酬,其實也沒有報酬,政府沒錢,只能保障基本的食品配給,工廠也沒錢,倭國生死未卜,怎能計較個人得失。就這樣渡過了戰后最艱難的歲月。進入50年代,倭國逐步打開國際市場,原料大量輸入,各工廠重新運轉起來,原來的產業大軍又成建制地回到崗位。進入60年代,團塊世代推動倭國進入黃金時代。 
      
        倭國經歷十年不況,還看不到隧道盡頭的亮光。NHK經常放送當年再出發的節目。豐田再出發的節目,請了當年的幾個技術人員現場作客,講述當年如何從造飛機轉行造汽車,研制倭國第一種小汽車──皇冠,功成名就后竟不計報酬引退。回憶當年的創業,白發蒼蒼的老人熱淚盈眶。
1949年的中國也是一片廢墟。所不同的是,國民絕大多數是文盲,現代技術幾乎為零,只能仿制漢陽造。所謂的知識分子是滿口之乎者也,與現代工業技術幾乎毫無關系。祖上留下的土地和資源,人均也不見得比倭國多。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毛澤東遠見卓識,中國崛起唯一的依靠其實與倭國一樣,是人!而不是土地和資源。1949年時點,從人的角度來看,倭國已經領先中國近100年。倭國已基本消滅了文盲,有大量的熟練技術工人,門類齊全的專業技術人才。而中國,絕大多數是文盲,極少數的科技人才,包括后來回國的錢學森,也是只讀過書,沒下過水的,知識分子幾乎與工業生產不沾邊。如何造就工業化人口是發展經濟的最優先的課題,而不是優化配置土地和資源,這一點上毛澤東至少領先現代中國主流經濟學家50年。他們還在鼠目寸光地研究該如何優化配置資源。 
      
        毛澤東時代的經濟政策簡單的說就是“抓革命促生產”。中國首先是個學校,目的是改造人。生產,也就是打工刷盤子掙錢,是從屬的,只是為了支持學業。所以,在經濟方面對毛澤東時代的爭論完全是不得要領,無論評價高還是低。 
      
        首先要進行掃盲初級教育。那個時代政治運動不斷,讀毛選,貼大字報,好象很荒唐。但奇怪的是,中國人讀《子曰》兩千多年,絕大多數是文盲。讀《毛曰》只20余年就掃盲了,真是奇跡。 
中國的工業化是漫漫長路。要盡快把工業文明之風吹到農村。把農民組織起來,進行工業化訓練。被許多人指責積極性不高,阻礙了農村發展。其實,人就算是機器,沒日沒夜地干活,中國也打不了多少糧食。還不如多些閑暇時光,學知識學文化,掌握現代科學技術。集體勞動,分工協作,進行初等工業化訓練。興修水利,機械化,電氣化。靠科學技術推動農業前行。中國的人口,平均壽命,平均身高體重得到了迅速增長。而農民也得到了再造,掃除了文盲,接觸到了現代的農業技術,學到了科學知識

毛澤東時代的高等教育是個奇跡。中國幾乎所有的第一都誕生在那個年代。即使現在的神5,火箭也是那個時代的作品。中國的這些第一,與世界的先進水準相比是幼稚的,不符合比較效益的經濟學原理,但它們完成了中國高等人才的準備,使中國只能仿制漢陽造一躍進入科技先進國家。在最新技術領域,中國的第一與世界第一誕生的年代相差不遠,雖然質量和性能上還有很大差距,但對于學生來說,是了不起的成就。 
      
        毛澤東遠見卓識,使中國從目不識丁的文盲,經過小學、中學……,20多年后博士畢業了。倭國是模范生,也經歷了近百年,明治年間的倭國人沒有看到倭國畢業。毛澤東時代的中國人卻看到了。毛澤東創造了奇跡,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里完成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再造。剛畢業的博士是清貧的,當然不能與刷了20多年盤子的打工仔相比,但前途是無量的。 
      
        6、70年代出生的人,是中國的“團塊世代”,在孩提時代就感受到了工業文明之風,讀書認字時陪伴的是《十萬個為什么》,近乎免費地完成從小學到大學的教育,還受到了很好的職業培訓。這代人中的技術管理人員在人口中的比例是中國前所未有的,絕對數目在世界中也是首屈一指的。推動中國的經濟列車急行。 
      
        毛澤東創造了奇跡,在短短20多年的時間里完成了整個中華民族的再造,走完了倭國明治以來近百年的工業化歷程,從落后的農業國,一躍成為科技先進的工業國。中國需要從一所大學校向經濟體轉變。也就是一個中心,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兩個基本點,改革開放。 
      
        改革調動了積極性,開放如潮水般地引進了先進的西方技術,加上工作重心轉移,中國的經濟列車驟然前行。大量的消費品被生產出來,幾乎一夜之間完成了“三大神器”的普及,領先名目人均GDP比中國高幾倍的國家近20年,人民生活突然間得到了極大改善。改革開放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成為上上下下的共識。 

但現在,中國經濟列車減速傾向非常明顯。怎么辦,就要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打改革的攻堅戰,徹底擺脫舊體制的束縛,是中國主流經濟學家的共識。各種徹底改革開放政策紛紛登場。但實際情況是,GDP仍然高速增長,但大多數人的實際所得卻下降,貧富差距不斷擴大,不滿在積蓄。 
      
        問題出在何處?其實,人的積極性已發揮到極點,在機臺上連續工作10余小時,司空見慣。西方先進技術的流入停滯了,只看見外資進入,卻沒有得到技術,白白打工。只看到GDP增長,卻沒有見收入增加。為什么會這樣,和改革之初完全不同? 
      
        倭國的家電業受到中國企業嚴峻挑戰。但中國企業的技術主要卻來自倭國,為什么倭國當年會扶植競爭對手呢。帶著這些疑惑詢問業內人士,得到的答復是當年中國已經研制出來了,并批量生產,如果不乘早賣技術,晚了就賣不出去了。真是一語點醒夢中人。 
      
        毛澤東時代已經起步的先進技術,大型噴氣客機、高性能航空發動機,大規模集成電路、CPU……,雖然很幼稚,沒有比較效益,卻如潮水般引來西方先進技術。既然西方技術那么容易引進,就沒有必要自己做沒有比較效益的事,造不如買,買不如租,自己的技術紛紛下馬,研制隊伍紛紛解散,這是80年代的主旋律。中國的高等教育隨著和平典范一起煙消云散,火箭和核彈都明確指明,能引進的再多錢也要引進,嘩然中國研發全軍覆沒。 

中國的初中級教育也瓦解了。為了提高效率,大量的產業工人下崗失業,他們的技術和組織紀律性消逝在地攤中。在崗的工人拼命工作,卻沒有時間和能力再學習再教育。包產到戶,調動了農民的積極性,但也沒有多打多少糧食,其實現在也沒有積極性,因為沒有比較效益,糧食連年減產,國際市場糧價扶搖直上。農民要么赴閑在家,要么在自動機臺上象機器一樣干活,卻不能獲得新知識新文化。幸好學校教育改革的晚,每年還有大量的半人才注入,要不然,經濟列車就徹底停滯了。 
      
        中國經濟列車的實態是,上不能突破,下面臨斷裂,大量人口不能實現向工業化人口轉化。經濟列車的發動機──人才,枯竭了。主流經濟學家還癡迷于改革開放的成功經驗,卻沒有深入研究中國經濟發展的真正動力。


作者: 龍九禪師    時間: 2011-10-9 20:50
其實中國70年代末也是先進國家,雖然實物很少,各種技術及人才齊備,與先進國家差距不遠,所差的是批量生產的經驗與機會,與1945年的倭國非常象。還有比倭國大很多的國內市場。當時的市場結構非常好,大家的收入相差不多,雖然名目收入雖不高,但實質收入高,是購買國貨的好市場,也與倭國很象。再加上政府采購和主導,可以很快補足批量生產的經驗與機會,再施加改革開放的戰術,就能使中國的產業迅速實現由蛹化蝶的飛躍。其實整就一個倭國成長戰略的復制,那么到上世紀末,中國就會在GDP上壓倒美國。當然剛開始生活改善不快,倭國也是進入60年代后生活才改善的,但會越來越快,一發沖天。毛澤東遠見卓識,在70年代初時就已經看到了中國即將畢業,提出了“到本世紀末實現四個現代化”的宏偉藍圖。 

80年代的改革開放出現了戰略偏差。源于自己定位錯誤,中國雖然清貧,但卻已經博士畢業,是先進國家,怎能是刷盤子打工仔可以相提并論,即使當時的打工仔比中國有錢。一算人均GDP比人家少了一大塊,著急了,趕快學著打工仔刷盤子打工,也就是改革開放,提出“到本世紀末翻兩翻”的奮斗目標,缺乏遠大理想。博士刷盤子怎能是普通的打工仔可比,刷盤子的效率高多了,刷一小時的盤子,可比打工仔刷幾天。一下子收入激增,原來是刷盤子而不是讀書,是促進經濟發展的動力啊,根本沒有意識到自己的能力與眾不同。于是把改革開放刷盤子做為經濟戰略。剛開始博士每天只刷一個小時盤子,生活改善奇快。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入,每天刷盤子的時間越來越多,收入當然也扶搖直上。學業逐步荒廢,單位時間刷盤子的效率下降。約20年后,博士每天已經要刷8小時盤子,由于學業荒廢,刷盤子的效率與普通打工仔相差不多,收入增長緩慢。博士著急了,是不是自己刷盤子的積極性不夠,于是各種改革措施紛至沓來,每天12,16,或干脆24小時刷盤子方案都出來了。直到現在,這位博士還沒有搞清楚到底什么是收入增長的動力。
 

倭國以技術立國,技術力是比GDP更加重要的指標。GDP可能被地震一瞬摧垮,如果技術力還在,則GDP還在。如果技術力被摧毀,多大的GDP也會隨風而逝。什么是技術力,有很多指標衡量,如國民識字率、技術工人數量,各門類專業人才,鋼鐵、機械、化學、電子等基干產業的規模和技術水準等,有大量的數據圖表。倭國學者做學問時比較喜歡比較技術力,這才是經濟的根,真正的經濟。而中國主流經濟學家只有小學文化程度,也就只會對GDP進行四則運算。 
      
        如果只衡量技術力,那么1945年的倭國,1978年的中國。只是缺少GDP,倭國干脆沒有。但倭國卻20年間一躍重新邁入發達國家行列。 

倭國經濟的實質是計劃經濟,黨政不分,政企不分,產權不明,專制獨裁的體制。可偏偏是這種保守落后體制,使倭國邁進先進國家。愚讀了很多產經聯的御用文人寫的書,被洗了腦,現在崇拜起計劃經濟了。 
      
        產經聯里的大企業是倭國的基干企業,是倭國技術的精華,是倭國經濟的基礎和骨骼。如果產經聯在,沒有GDP倭國也存在,如果產經聯不在,再多的GDP也轟然倒地。為什么產經聯產權不明,計劃經濟,因為它不面對普通消費者,只對整個民族,規劃整個民族經濟的大廈和發展方向,給其他企業提供基礎原料和先進技術,決定這個民族是一流工業國家,或只是刷盤子的腳色。 
      
        產經聯有幾個鐵律:如果骨骼沒有發育好,即沒有準備好相應的技術,改善生活是對民族的犯罪,再大的市場需求也得等待。如果誰敢破壞骨骼,也是對民族的犯罪。骨骼出問題,政府必須出錢修補。這幾個鐵律在市場經濟下是完全不能實現的。 
      
        產經聯在1945是如何使倭國奮飛的呢。當時特別困難,糧食不足,政府得給學校派免費午餐。大量工人失業,不能使他們荒廢,組織上山下鄉去種樹。組織技術人員準備民用技術,當然開始還不完善,即骨骼沒有發育好。市場需求大增,技術遭遇瓶頸,不能滿足需求,則堅決壓制需求。組織人員攻關,同時向國外敲詐:“你如果不賣,以后就沒得賣了”,堅決限制外國產品進入。就這么骨骼逐步完善,產能逐步增長,在此之前人民只能耐心等待。就這么艱難前行,人民經過十余年的艱苦奮斗,骨骼逐漸強壯,一飛沖天,完成蛹化蝶。 

問題出在改革開放上。當時已經能夠提供消費品,但有技術瓶頸,產能受限制。應該逐步通關,并向外敲詐關鍵技術,人民繼續忍耐,消費帶著骨骼逐步完善。應該艱難并痛苦地復制倭國蛹化蝶的過程。結果急功近利,引進大量外國產品,高勞動力密集產業高污染行業把骨骼給摧垮了。雖然生活暫時得到了很大改善,但脊柱卻垮了,大量的高校畢業生從事小學生都能夠勝任的工作,我們出口襯衫牛仔褲,進口波音飛機和軟件。其實,人的積極性已發揮到極點,在機臺上連續工作10余小時,司空見慣。只看見外資進入,帶走真金白銀,卻沒有得到技術,白白打工。只看到GDP增長,卻沒有見收入增加。為什么會這樣,和改革之初完全不同?經濟發展遇到的危機,竟然想把基礎全盤賣掉,中華崛起就要夭折了嗎?貪小利,忘大志!!! 
作者: 龍九禪師    時間: 2011-10-9 20:51
本帖最后由 深圳龍九 于 2011-10-9 21:13 編輯

本帖 大部分搜集于網絡  龍九版權沒有 歡迎復制轉帖
作者: 2266998    時間: 2011-10-9 21:08
倭國,戰敗的前夜還在琢磨大學生是否要參戰?是否強制,最后放棄,以自愿為主,覺得即使做奴才了,有大學生,國家還有希望,

蔣公,不主張大學生打仗,還給飯前,對左右說,戰爭總有打完的時候,大學生有用啊!

他老人家,對大學生也不錯,只要你考上,給你飯錢,

日本戰敗,有必然性,總結一點,工程師數量就不夠,米國設計多少種飛機?日本多少種?差的遠,米國幾個玩氣動的,就可以領一幫家伙畫圖,結構的家伙可能不懂飛機,但基本功厲害,這就是全民教育,而將轟炸機開到英國的,都是米國大妞,40年代,中國女人行嗎?全民的教育水平低,

現在,要轉型了,沒人才,哪里轉?不行了吧?


作者: crab22    時間: 2011-10-9 22:36
非左即右,難走正道,嗚呼哀哉
作者: 綠人科技    時間: 2011-10-9 22:40
分析得很透徹 GDP的身軀已經沒有能扛起它的骨頭了
作者: 迷途人生    時間: 2011-10-9 22:51
我們大多的年輕人都是“模仿”別人的技術,真正把它當做自己的興趣去探索研究的人太少了....
作者: chen_cjw    時間: 2011-10-9 23:00
大學生也要吃飯呀!
不干活怎么行,對于有經濟實力的家庭來說還可以,
對于一般的家庭就很難只讀書或者只做自己的專科。。。。。
作者: surfacer    時間: 2011-10-10 08:57
天涯之類轉載的吧?明顯拿著結論找論據,而且還沒找著,基本是情緒的發泄
老凳他們總歸不比你們一堆小屁孩水平差吧,要不請你去發改委搞個副主任干干?
作者: 梁永光    時間: 2011-10-10 10:32
誰說錢學生沒下過水啊他是美國當初研究火箭小組的一員,后組長。中國的導彈衛星都有他帶領。美國將軍說了錢學生走到哪都抵上五個師。
作者: 揚天測量    時間: 2011-10-10 15:28
其實中國70年代末也是先進國家,雖然實物很少,各種技術及人才齊備,與先進國家差距不遠,所差的是批量生產的經驗與機會,與1945年的倭國非常象。還有比倭國大很多的國內市場。當時的市場結構非常好,大家的收入相差不多,“雖然名目收入雖不高,但實質收入高,是購買國貨的好市場”
最后一句簡直是畜生說的話
作者: xiaoyetongxu    時間: 2011-10-10 16:39
天朝每年公費買車,對外公布的是1600個億。實際上多少?嘿嘿......
每年給小學的的錢是多少?我聽一老師說96個億,然后一步一步的下發,一步一步的扣。嘿嘿......
我見一小官,很小的官。桑塔納。桑塔納。雪鐵龍。3年不到的時間就換一輛。嘿嘿都是公費。
教育?人才?
四個字:雞巴毛額。
作者: 小樓聽雨hn    時間: 2011-10-10 20:40
“長此以往,國將不國”!我們上小學時,上大學不要錢,我們都畢業了,上小學不要錢,但小學學校拆遷了!你能怎的,洗洗睡吧!明天還要刷一大堆盤子呢!
呵!還四個字:有個毛用!
作者: 梁永光    時間: 2011-10-10 22:10
是他要回國受美國政府的阻撓,其余的是秘密不能透露見諒,但錢老的事跡我們有目共睹的不是嗎?

作者: zhanhaipeng    時間: 2011-10-11 19:28
本帖最后由 zhanhaipeng 于 2011-10-11 19:31 編輯

六十年代后期到七十年代前期,機械工業繼續完成了3萬噸模鍛水壓機等九套大型成套設備和一批高精度精密機床;提供了第二汽車廠冷加工成套設備、年產150萬噸煉油廠成套設備、20—30萬千瓦水力火力發電成套設備和33萬伏高壓輸變電設備等。其中有的產品具有較高的水平。例如,定位精度0.003毫米的TA4280型雙柱坐標鏜床等。
  為大型鋼鐵聯合企業攀枝花鋼鐵公司的一期工程(設計規模年產150萬噸鋼),提供從礦山開采到軋制鋼材的全套國產設備,包括130平方米燒結機、1053立方米高爐、120噸轉爐、1150毫米方板坯初軋機、950/800毫米軌梁軋機等。
  第二汽車廠的冷加工成套設備,采取“聚寶”的形式,集中了全國機械工業的先進工藝。從一九六六年初開始,機床工業組織了138個機床科研單位和企業共同承擔了這項任務,一九七一年到一九七五年共提供了較高水平的機床7664臺。其中,通用機床346種,專用機床291種,組合機床440種、501臺,組合機床自動線35條,回轉體自動線6條,重型機床15種、29臺。第二汽車廠的機床設備國產化率,按臺計達到98%,按金額計達到80%。
  這個時期,機械工業提供的重大新產品還有:航天技術需要的專用設備,如各種試驗設備、訓練用的模擬設備、發射設備、生產線的成套裝置和各種有特殊要求的配套產品等;軍工部門需用的機械設備和配套產品,如艦艇主動力設備、艦用配套產品、艦用火炮、飛機骨架鍛件和發動機渦輪盤的成型鍛件、航空軸承、軍事工程施工和部隊運動機械化所需裝備等。有的產品在這個時期完成,不少延至“文化大革命”以后才完成。如擴散機,組織150個工廠和研究所于一九六三年開始試制,一九六七年完成;而大流量機組于一九七九年才正式定型;20噸振動臺于一九七三年開始研制,一九八三年才完成;風洞設備也于一九八一年才完成。
  一九七四年開始,一機部組織研究院、所、企業和大專院校以及有關部門,編制機械工業十年(一九七六年到一九八五年)科技發展規劃草案,提出了“主攻成套、狠抓基礎”的方針。雖然十年規劃到一九七八年才編制完成,但對當時的科技工作起了一定的促進作用。
  科研方面也出了一些成果。如鋼管矯直機輥形曲線新的計算方法、全誤差式齒輪檢查儀等具有先進水平的重要成果。太原重機廠陳惠波一九七三年到一九七四年提出的線接觸式矯正器和二輥斜軋穿孔機斜軋曲線和復合曲線軋輥的設計原理和計算方法,突破了國際上近百年軋輥的模式,為提高現有無縫鋼管軋機生產能力,研制結構簡單、優質高效的新型軋機,提供了合理的方案與途徑,對發展軋制理論和鋼管制造具有重要意義。
當代中國的機械工業(上) > 三、努力完成一批重大新產品和成套設備
http://www.1921.org.cn/book.php?ac=view&bvid=74608&bid=1094
作者: zhanhaipeng    時間: 2011-10-11 19:29
機械工業能夠擔當制造四化建設所需設備的主角
(1982年11月22日)
沈鴻
http://www.cmes.org/cmes/ftp/shenhong/shenhong/shen/zhujao.htm


作者: amqq0807    時間: 2011-10-13 17:02
加精啊加精啊。。。不要GDP,打倒GDP。。。GDP現在毛也不是,只是中國的一塊遮羞布
作者: 我要認真學習    時間: 2011-10-13 22:17
很想回到上學不要錢,看病不要錢,住房不要錢的時代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