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社區
標題: “工科生第一大國”為何難出一流工程師 [打印本頁]
作者: yusixway 時間: 2010-12-15 21:04
標題: “工科生第一大國”為何難出一流工程師
中國具有全球最大的工程教育規模,高校工科在讀生700多萬人,相比美國幾十萬、英國十幾萬的生源量,存在著數量級差異。然而,企業常常抱怨:大學培養不出合格的工程人才;近年《國際競爭力報告》(“洛桑報告”)也顯示:我國合格工程師的世界排名一直靠后。昨天,教育部組織上海交大、清華、浙大、哈工大等19所“985”高校,在滬交流“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從工程人才大國走向工程人才強國,還有多層面的體制機制亟待改革突破。
名師出高徒,但問題是,國內高校極其缺乏“工程型師資”。教育部高教司理工處處長李茂國坦言,目前工科教師自身的工程實踐背景不足,尚難適應工程人才培養之需。當下,國內不少工科博士畢業后就直接留校,教育背景只是“從學校到學校”。而反觀國外,尤其是在德國等一些工程強國,只有具備5年以上的企業工程經理資歷者,才能進入高校成為工科師資;還有如麻省理工學院這樣的高等學府,工科教授也往往長期擔任企業工程專家。
因此,“卓越工程師計劃”在分類培養學生同時,也需分類建設師資。李茂國透露,在試點中,擬對“工程型教師”與“學術型教師”采取不同的考核體系,考核工程型教師的指標不再僅僅是SCI論文、科研經費等,而是工程設計案例、工程專利、企業服務能力等。對于已有師資,送到企業、下到基層“回爐”尤顯必要;對于新教師入職,則優先聘用具有工程背景的人才。
美英德法的工程教育體系各有不同,但有一個共識:光靠大學培養不好工程人才,只有校企聯合培養才能理論聯系實際。專家認為,我國高教辦學曾以各行業、各部門為主,盡管存在種種弊端,但師生與企業的天然聯系較強。而眼下的現實是,校企之間脫節加大,對工程師培養極為不利。
國內企業一方面對工程人才有著強烈需求,另一方面又沒有擔當起培養工程人才的責任。一位熱動力工程專業工科生說,曾去一家電廠進行畢業實習,但廠方只歡迎“參觀”,不允許大學生觸碰設備,結果他們駐廠兩周幾乎一無所獲。企業坦承,根本任務是生產經營,安全保障壓力也大,不太愿意接收工科生深入學習。
對此,教育部與宏觀經濟部門正聯手制訂激勵政策,引導企業樹立戰略眼光、承擔社會責任,配合“卓越工程師計劃”實施。可喜的是,同濟大學“卓越工程師計劃”吸引了約300家不同專業企業,成為聯合培養單位。由此,新的培養模式采取“雙導師制”,請企業出導師、定課題、開課程,而校方則是“配導師”,共同指導學生在崗實習、參與工程項目,為期至少半年到一年,最終完成一份畢業設計,而非一篇學位論文。
作者: 門前的小木橋 時間: 2010-12-15 22:22
樓主論述深刻啊!中國這個工科生第一大國培養的工科畢業生有多少能夠一畢業就能夠適應工廠工作的?在學校學一些純正的理論,到企業用不上,理論實踐安全脫節。而我們的老師又能教給學生多少實踐的東西?就像樓主說的樣,我們的博士老師從學校走向學校,他們又有多少實踐呢?他們的設計發明有多少推向了社會?校企脫節是一個社會問題,不是哪一個學校的問題,錢學森大師說過,為什么我們的大學現在培養不出大師呢?這是值得我們全社會思考的!
作者: hj9370 時間: 2010-12-15 22:49
搞什么卓越工程師,沒用的
0 W; D4 V' r" u/ p, ?
作者: 奕樊居士 時間: 2010-12-16 09:37
國情決定的
$ m# o6 i$ T1 c4 a中國是文憑至上" O) C' N' a; d5 c* W' D
不是能力至上
0 d( F. C; ]% D0 y0 U) j中國的管理是官本位——包括企業:唯領導至上
* D3 R- c' @$ x9 Z% ?3 @' M% H所以只有奴才沒有能才6 F# g6 b, R9 |( D4 }
因此不言而喻就是只管結果了
作者: yusixway 時間: 2010-12-16 12:22
這篇是我從網上轉載過來的!看到了覺得是個大難題啊!
作者: 劉心玥 時間: 2010-12-16 13:17
現在企業一方面不注重培養人才,一方面又要求大學生拿來就能好用,想起一句老話,又要馬兒跑得好,又要馬兒不吃草,天下哪有那么便宜的事?
作者: datafield 時間: 2010-12-16 16:51
工科出不了工程師,文科出不了國學大師,怎么回事了?
0 X( M6 h) f x1 b- F1 a% H# V4 A4 ~8 Y2 s0 I# t: f @
是不是哪個環節斷了?
作者: 弱水 時間: 2010-12-16 19:05
不做世界加工廠,改做世界制造廠; ^, v; w$ P0 [0 I; ?: o' q
或許工科就有可能出工程師
作者: 龍九禪師 時間: 2010-12-16 19:07
那多高校生畢業后,都沒有做工程師的成材環境,
. g" Q2 X2 R5 X4 Z* D& I2 ^2 |3 _外企的研發機構都不在我國,核心制造也不在我國,
6 d) i y6 a H" G我國的大學生學得再好再多,能學有所用的也是少之又少,% I$ Z- ^9 ?% A2 B* G* T
招聘的所謂工程師,干上若干年,都接觸不到什么實在東西,
( _' ~3 a; X; }9 f8 l2 J7 H5 ]把中國的工程師都稍微加點工資,弄到外企傻瓜一樣的做些零碎活,足以讓中國亡國不是瞎吹牛的 m: _9 L' }. f+ G5 ?
國內抄國外,也不需要怎么設計
; K$ f4 e+ C0 R如何成材呢 難
作者: 0614051029 時間: 2010-12-19 21:00
樓上說的正是。只是抄國外東西,不需要設計。
作者: 龍潭 時間: 2011-1-3 15:05
悲哀。。。。。。。。。。。。。。
作者: wsheng4029 時間: 2011-1-3 15:46
中國的男人難,中國的技術人員是男人中的難人。
作者: 機械貓貓 時間: 2011-1-3 22:27
不考研想實踐...........................................
作者: 包工頭 時間: 2011-1-4 14:26
只是數量大,其他什么都不是,悲哀啊!
作者: 生而為贏 時間: 2011-1-4 21:54
“我最不能瞑目的,就是中國到現在沒培養杰出人才的機制”!!
) v+ v. G9 q; S/ {( x
作者: 20002009 時間: 2011-1-5 11:07
環境:目前工科地位不是很高
4 [; Q4 j" T/ B0 N- O* [市場:需要這么多具有創新能力的工程師嗎?我們目前還在山寨階段
; T I% U% f0 [- ]) ?利害:人都有趨利避害本能,當然是哪里的 報酬/付出 比高就往哪走
作者: 珠海小韓 時間: 2011-1-5 11:17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刪除 內容自動屏蔽
作者: zzwh 時間: 2011-1-5 13:05
俺以為,生存是基礎,先解決生存問題才能談到理想問題
作者: huanghuan871 時間: 2011-1-5 14:44
不要急不要急 畢竟中國的工業基礎落后 抄襲也好,山寨也罷 中國的工業還是在進步的
作者: paul1972 時間: 2011-1-6 13:09
現在外企在中國招聘的大學生也就是外語好點而已,其實干的活,就是初中生也能做。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