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轉個非常好的技術帖:兩種碗形砂輪磨座結構詳細比較,哪種設計更好呢?有圖有真相 [打印本頁]

作者: 秋葉楓紅    時間: 2010-11-4 11:09
標題: 轉個非常好的技術帖:兩種碗形砂輪磨座結構詳細比較,哪種設計更好呢?有圖有真相
本帖最后由 flyeego 于 2010-11-4 11:41 編輯

轉個設計學習討論帖:兩種砂輪磨頭座詳細結構比較
昨天泡一個論壇,發現了一個有意思的帖子,特此轉過來,大家一起來討論吧,
砂輪軸轉速為2880轉/分,
作者一共設計了兩種方案,經過領導審批,選擇了第二種方案,
大家來談談,這兩種方案的優缺點呢?
第一種方案


第二種方案


在此感謝原作者!! (, 下載次數: 23)




作者: xiaoyaya6603    時間: 2010-11-4 11:29
不應該啊,莫非領導別有用心???
1.從成本考慮,第一套加工面少,工時少,不管是軸還是孔
2.從結構上將,第一套方案軸向定位過多!!
作者: 秋葉楓紅    時間: 2010-11-4 11:35
原作者有8年的設計經驗,第一種方案與M1432磨床的床頭箱結構類似,他個人傾向于第一種,但領導認為第二種比較好,所以采用了第二種,這個帖子是非常好的技術討論帖,可惜在那個網站上沒有真正討論開來,我相信我們機械社區是真正有心學習人的天堂,所以請大家踴躍發言,不管討論正確與否,都有加分!!!
請各位大俠來分析下,1和2的優缺點在哪里呢?
從裝配方法及調整,運轉精度,熱變形,配合精度,密封的各個角度來分析這兩種設置,越細越好,等大家的結論差不多,我再來綜合總結下,或許還可以請原作者過來聊聊
作者: 秋葉楓紅    時間: 2010-11-4 11:42
回復 xiaoyaya6603 的帖子

圖片順序搞反了,現在改正確了

作者: 生而為贏    時間: 2010-11-4 12:31
主要是軸承的支撐方式的不同:
方案1:采用兩組軸承,全部固定方式。
方案2:采用一端固定,另一端游動的方式。
優缺點在于受軸向力時,或者溫度高時,軸向移動難易程度。
只看出來這些啊,請高手來談談吧。


作者: 見習生小王    時間: 2010-11-4 12:45
本帖最后由 見習生小王 于 2010-11-4 12:57 編輯

經手制造過類似磨頭,結構也是仿M1432之內圓磨頭的布局,有點類似第一方案。不過使用的是迷宮式密封,效果顯然要比圖示的二種方式耐用。圖中的前軸承,第二方案的自鎖螺母結構在高速運轉下并不可靠。二方案中,對于成對軸承的裝配預緊問題也未見體現。如果對磨頭精度要求不高,采用第二方案的工時成本的確較低。
作者: 快樂的海綿    時間: 2010-11-4 13:12
本帖最后由 快樂的海綿 于 2010-11-4 13:13 編輯

我怎么看到是2副一樣的圖?
作者: label    時間: 2010-11-4 13:50
方案1:軸承之間使用擋圈隔開,感覺軸承的預負荷無法調整!
作者: lightclouds    時間: 2010-11-4 15:16
本帖最后由 lightclouds 于 2010-11-4 16:22 編輯

方案1 只有一端有密封,方案2 兩端都有
方案2軸承類型、安裝方式選擇要好,考慮了軸溫升以后的伸縮量
作者: 秋葉楓紅    時間: 2010-11-5 09:10
作者的設計思路:
  由于設計要求磨頭的轉速為2880n/min左右,軸發熱后向后延伸,主軸回轉精度在0.005mm。
  第一種方案的軸承定位都是在外圈,通過兩對面對面安裝的角接觸球軸承,采用的是雙支承,上端軸承的預緊是通過研磨件7(外隔套)和件18(內隔套)來調節的,下端軸承的的預緊是通過實際測量件8(軸)的臺階來配研件11(外隔套),軸承的預緊力為150N,而軸向誤差是通過磨件5(調整墊圈)來實現的。上端軸承與軸的配合間隙量為0.002~0.005的間隙配合,下端軸承與軸的配合是過盈為0.002~0.005的配合。
  此結構裝配要求較高,尤其是研磨幾個隔套,裝配有一定的困難。如果零件符合圖紙要求,裝配符合圖紙要求,幾乎不用日后維修。
  第二種方案是下端采用一對背靠背安裝的角接觸球軸承作為支承,上端采用一對深溝球軸承作為游動端。兩對軸承都固定在軸上,下端軸承外圈固定在件8(支架)上,預緊力通過研磨件10(內隔套)和件1(外隔套),軸向鎖緊通過調節件16(螺母)來實現。上端軸承通過件21(軸用彈性擋圈)和軸的臺階來定位,軸向可游動。
  此結構主要是日后維修比較方便。
講一下第一種方案的裝配方法:軸承、軸,上端研磨好的內外隔套,下端研磨好的外隔套、以及第一方案中的件10,組裝好后一起壓入件9當中,裝上下部端蓋,然后再裝調整墊圈和上端蓋,調整墊圈留余量,裝好后用塞尺檢查件10和上端蓋結合處的間隙,有多少余量,取出調整墊圈,將余量磨去。如果在裝配過程中件10和上端蓋結合處沒有余量,那就要換調整墊圈了。否則就會產生你所的“沒被壓緊,開車后會不會發生異響”。“件10與件9的配合間隙是多少”這個問題我倒想問一下,你在設計的時候是怎么考慮的,難道要增加它的加工成本?這地方要很高的配合要求有什么用處?
        這里件6、11、18確實很難研磨,對操作工的要求很高。
  兄弟,再仔細看看圖,不要以為這么簡單的結構,做起來就容易,還有,你還沒對第二種方案做評論呢。這兩種方案都是我自己設計的,沒有領導參與。他只是選了一下而已。
作者: JXG1215    時間: 2010-11-5 09:19
潤滑問題有沒有考慮?
作者: 李澤    時間: 2010-11-5 09:34
討論的很好,第一種少一個擋圈。
作者: label    時間: 2010-11-5 11:50
回復 flyeego 的帖子

                  學習了!
作者: qijianhui    時間: 2010-11-5 14:10
    看了圖,也看了大家的討論,感覺很受啟發。我與原作者的意見相同,支持第一種方案,我覺得方案一無論從工藝性和成本都優于方案二,精度方面應該是不相上下。
    看了大家的討論,支持方案二的大都覺得方案一在高速下,軸在受熱伸長時有過定位的可能,我覺得大家可能只是大概看了一眼圖紙,沒有仔細推敲原其結構,其實方案一根本不存在軸在熱伸長時的過定位問題,大家仔細看方案一的上端,軸的上端軸承位那里沒有臺階,所以軸在熱伸長時可自由伸展,不會產生過定位的問題。
  再來看看工藝性,兩張圖紙往一起一放,很清楚的可以看出來方案一的結構比方案二簡單,少很多零件,這是其一,第二,方案一的殼體內孔兩端是一樣大的,中間一段略大,方案二兩端各是臺階孔。干過機加工的一眼就能看出來哪個的工藝性好。
   所以我支持第一種方案,如果在密封方面再花點心思,是個很不錯的方案。看得出作者是一位有相當功底的同行,希望樓主能把他請來我們社區,跟大家多多交流。
作者: 秋葉楓紅    時間: 2010-11-5 14:43
我談下我個人的想法
一,方案1中的下端軸承,在臺階上面的軸承,安裝時內圈要穿過一段軸,而且是過盈配合,安裝有難度,可以將軸中部無用部分車掉個0.5MM的長槽出來,方便下端軸承安裝;
二,方案1采用了骨架油封,轉速較高的情況下,壽命不長;
三,有些朋友可能沒看清楚,方案1中軸是可以自由受熱伸長的;
四,方案1中的軸承外圈隔套,能否取消?直接象方案2做成臺階的樣子?
五,方案2維修的確方便,

作者: 單車居士    時間: 2010-11-5 15:31
沒接觸過磨頭,隨便說說,哪里講錯請前輩們一定要指錯啊,不然一直會錯下去的,哈哈
方案1:精度高,受力好。但是調預緊力麻煩,還有圖中密封有的地方是不是沒畫?端蓋處密封可以用O型圈(槽車在端蓋68的外圓上),主軸那的密封用骨架油封,是不是加個油封套,因為油封磨損時,軸也是在磨損的,換軸代價太高。

作者: 螺旋線    時間: 2010-11-5 15:33
磨頭,是磨削設備的核心部件,也是設備廠家的核心技術和高利潤部件.
對于這種東西的設計,首當是精度和穩定可靠性的角度來考慮.
至于工藝性和方便維修不應該是考慮重點的,否則和縫褲子沒什么區別.

作者: 無能    時間: 2010-11-6 01:02
本帖最后由 無能 于 2010-11-6 01:09 編輯

方案不錯,但有幾點疑問:
1、有標準成對安裝的角接觸軸承DF/DB/DT,為何要自己配磨“精整片”?
2、高速高精度,軸承游隙最好為零為負,方案2上端為何用6系列軸承?
3、帶輪與軸聯接復雜,建議盡量使軸無偏心質量,如過盈漲套花鍵等。
4、毛氈密封發熱量更大。
建議:
筒體中間孔大兩頭孔小,軸中間粗兩頭細,上下各一個角接觸軸承,面對面安裝,一端端蓋直接壓緊外圈,另一端端蓋+碟簧“定壓預緊”。(定壓預緊力對軸受熱伸長不敏感)


作者: moxiaopo    時間: 2010-11-6 09:12
第一種方案,軸承的預緊量很難調整,而且后面的一組角接觸球軸承完全不承受軸向力,不屬于雙支承吧
第二種方案,預緊量很好調整
所以我也傾向于第二種,不過我沒做過磨頭,說錯莫怪

作者: 紅瓤地瓜    時間: 2010-11-6 09:32
本帖最后由 紅瓤地瓜 于 2010-11-6 09:33 編輯

照俺的看法是2個方案軸承用的太多,第2個擋圈用的不好
作者: darkiss    時間: 2010-11-6 10:08
從裝配的角度考慮的話,肯定選方案二要比方案一好裝的多。不過方案二上的那個螺母放松性能不怎么樣。個人感覺還是圓螺母+止退墊圈的好。
為啥軸承與孔軸配合公差都選JS5呢,不解。。。軸承尺寸應該都在±1絲左右吧  js5在這個尺寸差不多±5絲左右,豈不是過渡配合。。這個精度還搞什么軸向游隙,看來好裝就行所以支持 方案二
作者: 秋葉楓紅    時間: 2010-11-13 20:52
頂上去,大家有興趣的繼續來談談
作者: 小小寅    時間: 2010-11-13 22:16
在此學習了,小生剛畢業收益匪淺啊...
高速高精度.如果不是用噴油潤滑而用油脂潤滑的話,可不可以將筒上開透氣孔來均勻壓力和熱量呢。否則就密封用循環油潤滑...高精度的話加載在軸上的力越均勻越好,那零件也是越少越好.
作者: bbli19    時間: 2010-11-14 10:55
好貼,學習中!
作者: 水春    時間: 2010-11-14 12:25
第一種是不是7.10.11的隔套其中有一個是最后配做的?
作者: danny-機械社區    時間: 2010-11-15 11:09
有空討論下,現在還沒時間仔細研究一下,空下來好好研究研究
作者: 揚花遍地    時間: 2010-11-15 13:03
從兩個的總體結構來看、裝配工人應該會選第二種、難度不大、
本人剛畢業一年、工藝上接觸得少、裝配做過不少、特來學習學習
作者: zzwh    時間: 2010-11-15 13:28
感覺還是方案二好裝配,沒做過這個東西,說錯了莫怪
作者: SCOOUSR123    時間: 2020-11-24 19:50
學習了

作者: 機九零    時間: 2020-11-25 09:42
好貼,看完之后受益匪淺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