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氏的麻花鉆專利照片
發明麻花鉆之前的鉆頭很簡單,大多象現在的扁鉆,頂端有二條刃,背部磨平用于排屑。
140多年前,莫氏在鉆頭二條切削刃的前刀面處首次劃時代地磨成圓弧槽,保留其背部的其它部分。該槽沿著刀體外周螺旋狀似的伸向鉆頭柄部,這樣,鉆孔時刀刃處切削產生的切屑就可以順著槽輕易地被排到孔外。因為這種鉆頭的外形酷似小吃攤上的麻花,所以在中國就順理成章地被叫做麻花鉆。
與以前的鉆頭相比,麻花鉆的剛性和排屑性能等大大提高,這樣,孔的深度、精度以及加工效率也經歷了歷史性的飛躍。
莫氏是一位很有商業頭腦的機械師,深知他的發明將是金屬孔加工領域的一次革命,所以很快在馬薩諸塞州的小鎮New Bedford成立了公司,大量生產麻花鉆。為了更好地解決麻花鉆的夾持問題,他又開發了莫氏錐柄。莫氏錐柄很快成為美國的標準,也很快被全球的工業界所接受。這相對次要的、但至今還在工廠里被大量使用的莫氏錐柄反而是人們知道莫氏這位偉人的主要來處。
于1877年在美國費城舉辦的百年展覽會上,莫氏的刀具贏得了國際工業界的很大關注,他生產的麻花鉆很快暢銷全美,還大量銷往英國、德國和俄羅斯等歐洲大陸。直到今日,我們在市場上依然可見這家具有140多年悠久歷史公司生產的麻花鉆。
140多年過去了,盡管我們做了許多重大的改進,但是,在麻花鉆的外形和構造上我們改動得很少。
但是,140多年來麻花鉆的性能還是經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首先,刀具材料的迅速發展為麻花鉆性能的大大提升提供了結實的基礎。從工具鋼、高速鋼、硬質合金、陶瓷發展到超硬材料(PCD、CBN等),刀具材料的每一次重大進展都讓麻花鉆的性能提高了一大截。同樣加工鋼件,一百多年前麻花鉆的切削速度可能只能達到3m/min,而現在的硬質合金涂層麻花鉆可達150m/min,陶瓷麻花鉆甚至可達300m/min!
其次,結構的不斷改善也讓麻花鉆的功能更趨完美、更趨細化。切削、斷屑和排屑性能的好壞是評價麻花鉆設計是否合理的最重要標準。而排屑槽的形狀直接影響鉆頭的切削性能和斷屑性能。拋物線槽形曾很好解決了高速鋼鉆頭鉆削深孔問題,而綜合應用內冷、特殊槽形和槽拋光等技術可以在加工中心中把30D深孔一次連續加工完畢!.
1953年,當時我國的優秀技工倪志福帶領團隊開發了一種含三尖七刃的麻花鉆頭。這種能大大提高鉆削性能的麻花鉆后來被稱為“群鉆”。在現代金屬加工中,麻花鉆的槽形、刃形、倒錐、橫刃修磨類型、刃口處理等細節都必須根據機器性能、工件材料和孔的設計要求而進行優化設計。
麻花鉆自始至終是現代金屬孔加工中的主力軍,也從沒離開過她的輝煌。可以這么說,只要有金屬加工工業的存在,就有麻花鉆的存在。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