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社區想和企業合作建立培訓基地,可行否? [打印本頁]

作者: 老鷹    時間: 2009-9-25 10:50
標題: 社區想和企業合作建立培訓基地,可行否?
中國機械社區有志于在人才培訓、就業、職業規劃等方面做一些事情,肯定需要優質企業和精英領袖的合作。

現在的培訓很多脫離實際,也沒有行業資深人士進行行業指導,更缺乏勵志、職業道德方面的內容,教學形式缺乏互動和討論,只有灌輸。

至于工程師,創業者和高級人才等,則似乎應該培訓,交流,互幫互學,探討合作,現場觀摩等形式。

所有這些培訓,交流活動,我們都應該只收取成本費,執行公益原則。企業參與可以樹立信譽和道德,優先獲得人才或合作機會,社區會對合作企業提供資源幫助,在業內樹立其良好形象。

想到就寫出來,請大家指教。
作者: 羚羊    時間: 2009-9-25 11:02
這事情應該不難辦,支持!!!
作者: 老鷹    時間: 2009-9-25 11:03

臺灣職業教育的特點及其給我們的思考

朱熙然

20006月中旬,作者隨江蘇省職業代表團赴臺灣訪問考察了一周。從臺北到臺中、到臺南,一路訪問考察了許多院校和職業教育機構,兩岸專家學者并多次進行了座談和研討,彼此得益匪淺。兩岸教育界以后相互要多來往,進一步加強交流與合作,這是兩岸教育界共同的呼聲。
一、臺灣職業教育的特點
1、構建教育立交橋體系。臺灣目前教育體系比較完善。受過9年義務教育的學生,可以進入三類學校學習。一類為普通高中,一類為同級職業學校,還有一類為五年制本科。學生普通高中畢業后,可以進入普通高等學校就讀,也可以進入二年制專科學校就讀。高級職業學校學生畢業后可進入二年制專科、技術學院和普通高等學校就讀。二年制專科和五年制專科畢業生可以進入技術學院讀二年后達到本科學士水平。從技術學院和普通高等學校畢業,亦可達到本科學士水平,并且這兩種學校均培養碩士研究生。
臺灣最近又新建一些科技大學,其性質和培養層次與技術學院相似,都屬高等職業教育院校。
臺灣教育體系是一種比較典型的“教育立交橋”結構,其方框圖如下:

2、偏重實踐教學。臺灣企業界認為職業教育是臺灣經濟騰飛的一項秘密武器,所以臺灣十分重視職業教育,而職業教育又非常偏重實踐教學。
臺灣一般職業教育院校理論教學僅占30%左右,而實踐教學卻占70%左右。例如高雄餐旅技術學院,學生大部分時間是進行現場操作技能的訓練和到有關單位實習。桃園新興工商學校是臺灣一所頗有名氣的職業學校,該校航空和通訊專業,主要就是培養航空修理、雷達操作和現代通訊操作人員,學生在校幾乎全部時間就是在飛機上進行實習訓練。學校聘請空軍基地維修保養人員作為指導教師,主要講解操練檢測和修理方法,不強調理論知識。海洋大學和彰化師范大學的技術學院在教學安排中也是十分偏重技能訓練和實習,不是理論與實踐并重,而是向實踐傾斜。
3、與企業密切配合。臺灣職業教育,特別注重與企業配合。例如彰化師范大學的技術學院設立了“創新育成中心”,該中心是企業設在學校的工作室,目前已有近170多個企業在該中心設點工作。當企業在生產中遇到技術難題時,“創新育成中心”就及時聘請學校專家教授協同攻關。該校利用企業課題和經費完成了一大批實用型項目。
高雄餐旅技術學院在學校設立各協作單位的展室,根據展室提供的實況,學生可以自由選擇實習單位,實習單位發給學生一定數量的實習酬金。由于學校與企業有密切的協作關系,學生在校期間就練就了符合企業要求的技能,所以畢業生就業十分容易,有時可提供幾個工作崗位讓畢業生就業時自由選擇。
4、直接從企業聘請教師。臺灣職業教育的教學工作多數是直接從企業聘請具有豐富經驗的技術人員來擔任。例如桃園新興工商學校專門從空軍飛機修理廠聘請飛機修理、雷達維護等方面技術人員來擔任教師。高雄餐旅技術學院更是聘請名廚、名調酒師、名西點師和高級旅游管理人員擔任教學和管理工作。這些教師不但學歷層次高,而且具有豐富的實踐經驗,這樣的教師最清楚企業需要什么樣的人才以及怎樣培養這樣的人才,這為人才的培養提供了最有力的保證。
5、準確定位。臺灣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定位比較準確。他們明確提出二年制專科和五年制專科這類學校應該培養生產第一線的操作人員,而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這類學校應該培養生產第一線的管理人才和現場技術人員。這樣的定位決定了學校教學內容是以實踐教學為主,理論教學要求較低,以滿足生產第一線工作人員夠用為度。這種準確定位體現在教學組織實施的全過程中。
由于職業教育培養目標十分明確,教學設施又十分到位,所以畢業生動手能力十分強。學生一畢業就能直接上崗,深受社會歡迎。例如高雄餐旅技術學院畢業生不但在臺灣十分搶手,在國際上也頗有名氣。臺灣近年來普通高校生源不太景氣,但報考高雄餐旅技術學院的人數是錄取人數的幾倍甚至十幾倍。
二、幾點思考
1、要特別重視職業教育。通過這次對臺灣職業教育的實地考察,使我們深刻體會到職業教育對經濟和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臺灣從五十年代僅依靠農產品出口發展到今天以工業、信息類產品出口為主,經濟高速發展,創造了亞洲乃至全世界有目共睹的奇跡。可以毫不夸張地講,職業教育是臺灣經濟高速發展的重要支撐點。我們普遍存在著“重普通教育,輕職業教育”的思想,嚴重影響了職業教育的發展。建議政府有關部門在制定實施有關政策計劃時,需將職業教育與普通教育并笪,厚此薄彼,均會造成嚴重后果。
2、要完善職業教育體系
與臺灣職業教育相比較,我們職業教育體系還不完善,還沒有構成“教育立交橋”體系。中等職業學校畢業生只有少數人能進入高等學校就讀,專科層次的職業教育院校普遍規模較小,真正的職業教育本科院校幾乎沒有,研究生階段的職業教育更是空白。建議政府有關部門需盡快出臺相關政策,加大投入,加大改革力度,盡快構建完善的“教育立交橋”體系,促進普通教育與職業教育協調發展。
3、要準確定位職業教育
根據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需求,需進一步明確專科及專科以下層次的職業教育是培養生產第一線的操作人員,而本科及本科以上層次的職業教育是培養生產第一線的管理人員和生產技術人員。依據這種明確定位,制定和實施教學計劃,教學向實踐環節大幅度傾斜,降低對理論教學的要求,以生產第一線工作人員夠用為度。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培養出動手能力強,一畢業就直接上崗的深受社會歡迎的技術人才。
4、要進一步規范職業教育的學制和校名
參照臺灣地區和西德等國家的職業教育經驗,結合我國經濟和社會發展情況,建議將專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學制一律定為二年(招收初中畢業生的專科學制定為五年),本科層次的職業教育學制定為四年,而研究生階段的職業教育學制定為三睥。
人類社會離不開四種人才:第一種是學術型人才,第二種是工程型人才,第三種是技術型人才,第四種是技能型人才。人才類型不同,就應該有四種不同類型的教育來分別培養這四種人才。20世紀60年代以后,世界上出現了許多技術型教育的學校,臺灣的技術學院和科技大學,就是培養技術型人才的高等職業學校。
所以從事職業教育的學校校名就應該稱為技術學院或技術大學,沒有必要在校名中畫蛇添足地再加上“職業”二字。




作者: 小白菜    時間: 2009-9-25 11:04
又仔細想了一下,基金會或類似的社團形式做或許更好些,還可以收取一些的社會捐贈,合理的收取一些費用,將社區變成基金會下的一部分。這樣基金會與企業進行合作,立足公益,企業好象更好的接受吧。

外行,歡迎拍磚。
作者: 開心    時間: 2009-9-25 11:07
支持是支持!!!
可是感覺好像還是不太好辦。
第一:被培訓的人員組織,是否有時間能同時聚集。
第二:企業是否愿意承接,大家都是互惠互利的。
作者: 心結    時間: 2009-9-25 11:08
不錯,不過得看什么樣的企業,選好合作對象最重要。

這種培訓是什么性質的?只有企業內部認可還是社會認可?會不會收費,收費會收多少? 最后一點最關心……
作者: 五民    時間: 2009-9-25 11:11
這是很好的事,應該好辦,就近原則,高級人員可進行調配,能充分利用起來
作者: 鎢錳合金    時間: 2009-9-25 11:11
想法很好,就是不知道誰培訓誰?
作者: 老鷹    時間: 2009-9-25 11:12
4# 小白菜

基金是個很棒的思路,國外的大學是這樣的模式。這個思路值得深入探討。我們扎扎實實干好工作,就一定會有人提供支持。培養出好的人才也可以優先供應這些企業。人才開發無止境。大家要發揚美國人那種敢想敢干的精神,論述什么事情不能干,和對一個事情提出建設性的方案,可是兩個層次的水平哦,如果親自去干成功又是一個臺階。
作者: 藍夢    時間: 2009-9-25 11:27
本帖最后由 藍夢 于 2009-9-25 11:43 編輯

在國內估計不好辦,現在國內的企業內部培訓都不多,何況搞對外培訓呢?估計去一些有特點的企業參觀還行。

理想的模型應該是形成社區自己的一套機制,組織高水平社友細分行業的、有針對性的進行講解和經驗、教訓的分享。可以針對各自技術領域、創業、學習、經營……等等,或許到部分社友的企業實地考察。具體組織機制,可以再詳細討論。

創立培訓基地可以作為社區的中長期目標,在于如何合理利用社區優秀的資源。
作者: 06張偉    時間: 2009-9-25 11:28
應該給新來人指點人身的迷津。不然我們就會很迷茫。
簡單說我們去實習回來后,很多人都覺得沒前途啦。
所以很需要開點講座之類的給要入行的人指點一下。
作者: 超人回來    時間: 2009-9-25 11:36
先支持一個吧!我也為西北某高校提供過學生實習的機會(不過是私人關系的老師找到我)
作者: otyurak    時間: 2009-9-25 11:40
好事。。。支持~~~
作者: 老鷹    時間: 2009-9-25 11:40
12# 超人回來

呵呵,已經有先驅者了!多少學生,有什么體會拿來分享
作者: songbaohui008    時間: 2009-9-25 11:46
支持技術交流!!!有點鄙視西方的技術專利。設計出來的東西應該造福全人類,呵呵,是不是有點偏激??
作者: 羚羊    時間: 2009-9-25 12:03
12# 超人回來

呵呵,已經有先驅者了!多少學生,有什么體會拿來分享
老鷹 發表于 2009-9-25 11:40
曾經在國企時,俺也給來的大學生們上過課
也是企業內部的兼職培訓老師(還有教師證哦)^_^
作者: 草原蒙狼    時間: 2009-9-25 14:43
做為外企,我們一直進行OJT教育,可以借鑒。公司內,我也做過很多次講師,都是自己負責的方面。也在供應商大會上給到會的企業人員做過培訓教育。





什么是OJT培訓?
所謂OJT,就是On the Job Training的縮寫,意思是在工作現場內,上司和技能嫻熟的老員工對下屬、普通員工和新員工們通過日常的工作,對必要的知識、技能、工作方法等進行教育的一種培訓方法。它的特點是在具體工作中,雙方一邊示范講解、一邊實踐學習。有了不明之處可以當場詢問、補充、糾正,還可以在互動中發現以往工作操作中的不足、不合理之處,共同改善。也稱為“職場內培訓”。


  OJT的長處在于,可以在工作中進行培訓,兩不耽誤,雙方都不必另外投入時間、精力和費用,而且還能使培訓和實際工作密切聯系,形成教與學的互動。其短處在于,負責培訓的人如果不擅長教育別人,則成果會不理想,而且工作一忙起來,往往就顧不上認真、詳細地說明講解了。


  需要強調的是,OJT必須建立在提前作出計劃與目標的基礎之上。否則單純地讓員工“一邊工作一邊學習知識技能”,那就不叫OJT了。

OJT的目的
      1、讓屬下員工能熟練而出色地做好自己的工作。


  2、提高本部門的整體工作業績。


  3、促進屬下的個人能力成長。


  4、通過指導別人,負責培訓的人自己也獲得能力提高。


如何做好OJT培訓工作?
  (1)首先掌握培訓者的工作情況,技能情況。即熟悉培訓對象。


  (2)對培訓者明確指出培訓目標,以及通過培訓要讓他們達到什么層次標準,即指明培養目標。


  (3)明確告訴培訓者,現在他們的水平和希望達到的水平間,差距還有多大。即指明差距。


  (4)明確告訴培訓者,為了消除這個差距,實現目標需要在哪些方面學習,怎么學習,學習多長時間。即給出長期的學習與培訓的計劃。


  (5)進一步作出詳細的學習、培訓內容項目與日程。即作出短期內、階段性的學習、培訓計劃。知名獵頭公司烽火獵聘 就是這樣座ojt培訓的。

做好OJT必需的知識、技巧與態度
     (1)溝通能力、對他人的理解能力:


  只有在平時留心觀察、了解下屬和新人,才能明白“指導什么、怎么指導”。日常的工作溝通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就需要負責培訓的人有良好的溝通能力、理解他人的能力。


  (2)對OJT的態度:


  其實比起知識、技巧,更為重要的是作為領導層對于OJT的態度。如果上下都能對OJT給與充分的重視與積極投入,即使在具體的方法與技巧上稍有不足,OJT培訓工作還是能取得顯著成果。


  雖然大家都明白OJT的重要性,但“實行起來有難度”、“不好開展”等等聲音還是不絕于耳。尤其現在都講求人工效率化,精簡化,就更難在工作的同時做好現場培訓了。因此,也就更需要領導層真正理解、重視OJT培訓的意義!
作者: 老鷹    時間: 2009-9-25 14:47
17# 草原蒙狼

這次年會你要好好講一講,先做點研究工作
作者: 淬火之鐵    時間: 2009-9-25 15:44
一定要支持!對于我們這些新手來說!特別需要這樣的幫助!
作者: 目言    時間: 2009-9-25 16:44
企業培訓將來是必須要做的,為了把人才留在本地、家鄉,必須有政府、企業、當地職校來做這份工作。單一企業或委員會來搞,恐怕難點多多..
作者: 鬼魅道長    時間: 2009-9-25 17:54
在公司給客戶講過課,在現場常常做培訓,主要領域就是電子束焊接和超聲波探傷涉及到的機械,真空,電子光學,超聲傳播,工藝等各種亂七八糟的東西,知識還算齊備,就是廣而不深。要有用得著的地方老大招呼一聲就行。
作者: 機械兔子    時間: 2009-9-25 18:33
現在企業辦培訓的好少啊
即使是去參加
也就是聚聚會吃吃飯
說的內容完全是老一套!
作者: a515013711    時間: 2009-9-25 19:05
希望樓主再深入研究,大家們頂
作者: 伯仲    時間: 2009-9-25 19:49
此事可議,好好想想
作者: chee23    時間: 2009-9-25 19:58
培訓,我贊同。
作者: 自然    時間: 2009-9-25 20:02
“社區想和企業合作建立培訓基地,可行否?”-個人認為,絕對可行,應該立項。
1,我們之中,哪位比較精熟于此類與企業的溝通工作?請這些大俠出來冒個泡,你們可以成為這個項目的成員。
2,看到樓上有幾位是從事過培訓工作的,這絕對就屬于該項目的儲備人才了,應該成為項目組成員。我相信這里絕對還有從事過類似工作的大俠,我相信這里還有曾經拒絕過此類工作的大俠,我相信這里絕對還有尚未從事過但絕對有此能力的大俠,期望大家能出來作為項目儲備人才。
3,培訓企業人員先行,并作為主要;培訓行業個體人員,隨機開展,作為次要。畢竟也有人喜歡自己出錢找合適的老師。
4,順便也可以問問大家,假設,你是一位新人,你想要什么培訓?假設你是某位企業的員工,你們公司領導對何種培訓有需求,哪怕是偶爾談過這個?
作者: 貝氏弧線    時間: 2009-9-25 20:21
我想應該重在交流,"聞道有先后,術業有專攻".但有些東西確是經驗的結晶,像職業規劃等,似乎知識類的培訓好做,而這些經驗性的東西不是太好做.但這些遠比那些知識重要的多!
作者: 亮劍    時間: 2009-9-25 21:31
貌似老大什么都想
建議做一個品牌
作者: 老鷹    時間: 2009-9-25 21:58
28# 亮劍

其實不是我什么都想,而是我們這個行業市場發育很差,很多服務都沒有人做。看過工信部一個研究報告,提出工業服務業,覺得也有點道理。

實際上,制造是要分工的,專業化分工越細越好,協作配套,產業聚集。但搞人就似乎不是這樣了,可能是一個綜合的中心比較有效。我希望未來的社區是一個網絡社區---低成本大容量的交流中心,人才中心(培訓中心,就業中心),還有行業信息輿論中心(媒體功能,話語權),一般性的設計制造我考慮社區直接操作不是戰略重點,組織協作(類似協會功能,行業組織)其實也還是搞人嘛,這個事情可以做,屬于協調者代言人的角色。

中國的民間組織很不發達,數量也很少,導致很多事情做不好,功能缺失。半官方的協會功能很差,一般也只搞企業,弄點錢,個人的組織名義上也有,但并不是真正把人組織起來的,難以發揮有效的作用。這類事情不管是否盈利,其實都產生很大的益處,客觀上有很大的公益性,一般急功近利的商業組織確實很難做好。
作者: qingang0    時間: 2009-9-25 22:12
我認為,如果想搞。要涉足特定人群,先在一個領域試驗一下,例如機械加工中一特定的機加工藝,先在一地區試驗一下,就像鄧小平同志講的先拿出來做試點。
二一個在搞這的企業多,但企業搞的不專業。要做在一項上必須專業不然誰都搞,建立品牌效應。
我贊同。
作者: 老鷹    時間: 2009-9-25 22:14
我想在長三角先搞一個點,不知道社區有沒有社友愿意合作,或推薦一個企業來合作。凡事不可急功近利。
作者: 老鷹    時間: 2009-9-25 22:15
26# 自然

市場應該沒問題,關鍵是如何實行。我感覺培訓很多人都做,但我們一定可以做得更好。
作者: 自然    時間: 2009-9-26 12:13
29樓的戰略眼光挺重要,這方面的新聞調研和大局觀需要樓主不斷更新。有需要的話,培訓者算我一個吧。利潤是必須追求的,當有了利潤點的時候,人的潛意識才會發揮追求利潤的主動性,大家才會更踴躍,意味著發展。
作者: 亮劍    時間: 2009-9-26 12:27
28# 亮劍

其實不是我什么都想,而是我們這個行業市場發育很差,很多服務都沒有人做。看過工信部一個研究報告,提出工業服務業,覺得也有點道理。

實際上,制造是要分工的,專業化分工越細越好,協作配套,產 ...
老鷹 發表于 2009-9-25 21:58

老大,貌似現在培訓經常有,很多的樣子。想從這里殺出重圍感覺難度很大。
事情明擺著是好事,但是做起來、做好很難,所以我才有那句話
作者: 自然    時間: 2009-9-26 12:52
大家都是好心,不會有誤解的啦。對于通用培訓來說,看菜下碟、看碟下菜都是很重要的。很多被培訓者經常說,什么都沒學到,這里起碼有兩個可能的原因,一個是企業出價過低,一個是培訓者濫竽充數或者不想教真功夫。
作者: 老鷹    時間: 2009-9-26 15:01
34# 亮劍

兄長建言,我沒有誤會
現在是討論發展和前途,正是請各路高手發揮經驗見識和構思能力,實施方案是下個階段。

不確定的東西有時候讓人痛苦,有時候也讓人興奮。
作者: heibaijiyi    時間: 2009-9-26 16:16
什么事情都是做起來的,支持老鷹~~
作者: heibaijiyi    時間: 2009-9-26 16:35
不過有一點,真正有價值的東西企業會拿出來嗎?
作者: heibaijiyi    時間: 2009-9-26 17:11
說起這個我聯想到了學校的專題講座。以專題的形式培訓,收集其中有價值的東西還可以出書。但總感覺與企業合作不那么靠譜,因為管事的往往都不是做事的,對于技術上的東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而真正做事的那些老師傅工程師之類的又往往做不了企業的主,所以。。。但是也可以與現有的技校合作,技校可以提供設備和場所社區可以提供人才,同時也算是為技校做了宣傳,互惠互利。
作者: 老徐    時間: 2009-9-27 08:37
老大的這個想法非常好,無論是前景或意義都是非常重大的,但是模式還沒找好,中小企業的培訓大多是老師傅帶新徒弟,熟練工帶新手,老板們需要的是來之能戰,戰之能勝的勞動力,愿意在這個方面花銷的還真不是一般企業老板能認同的,主要是勞動力市場流動性太大,工人對他們來說只不過是工具而已,工具不適合的時候,他們寧可換一套,短平快,所以,現在很多培訓都是自發的,我常看到的一些技工類培訓學校,已經有了教育培訓開班的主營業務,幫企業做培訓只不過是順帶的事情,如果是針對企業,我認為咨詢服務的性質更可行一些,老板某天虎軀一震,想要強調管理了,要加強軟實力,吩咐手下的找個咨詢公司來搞個培訓講座之類的,下面的辦事人員也可以趁著這個花頭搞點名堂而已,其實我們所說的培訓那一套,不過是理論又理論的東西,老板真想把公司管理搞上去,花一個月的時間,請幾個外人,從操作工到倉庫,從維修工到保安,一個一個記錄看法,對癥下藥,啥問題都解決了,靠打吊針來維持繁榮的企業,打仗自然是不行的
作者: 我是害蟲    時間: 2009-9-29 14:16
我有同學是學醫的,在換工作之前她先找了家醫院“進修”,這種模式可以借鑒啊
作者: 奕樊居士    時間: 2009-11-19 14:41
支持

如果可以

我希望參加這個活動
作者: fsx548    時間: 2010-8-5 13:04
這么好的建議怎么沉了 支持一下
作者: denglde    時間: 2010-8-5 13:16
中國機械社區有志于在人才培訓、就業、職業規劃等方面做一些事情,肯定需要優質企業和精英領袖的合作。

...
老鷹 發表于 2009-9-25 10:50



    培訓是好事,能夠提供快速入門,但機械是長期經驗積累,如果是工作了再參加培訓就需要 很強的專業性,各個方面。 我在大學參加了日本公司與我學校的培訓,今年畢業繼續培訓一年 ,一共3年,這個培訓學到了什么呢? 至于技術 我感覺很迷茫,但是學會了繪圖軟件 proe sw catia 學習了日本職業素養,文化 以及最重要的日語口語 書寫水平。培訓完 有可能去日本工作(視日本需求)或國內日企,這就是我們培訓的最大特色,于企業接軌,和 樓主的思想是一樣的,但是培訓必須要有一定的特色,而且培訓完了 要比同齡人的起點高才行, 如果能確保這些 我相信一定會成功的 ,拙見拙見 呵呵
作者: 生而為贏    時間: 2010-8-27 23:01
可行啊!論壇里的高手如云,只要能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做什么事情都能成功!
作者: 奧迪    時間: 2010-8-28 13:13
我認為只以互惠互利的形式做培訓,有相當難度,一是需求各不相同,程度有不一樣,時間是否允許,還有什么樣的企業可以接納甚至給予培訓的空間、場地和所需資源,另外更實際的問題是各企業都不敢回避和忽略的:安全問題,一旦出現安全問題怎么辦。
      我十分贊同臺灣,甚至歐洲的那種系統、有針對性的技術培訓,看到國外公司的技工在工作時,熟練的動作、有板有眼的工作,真的有感觸,他們一般都在職業學校學習了3年以上,只有理論和實際操作成績好的才能得到多的實踐機會,所以看他們工作某一方面是一種享受。所以,我認為社區雖然人多熱鬧,但很散亂,為什么不大膽暢想一下,社區成立一個以我們機械人多年的思想為主題的技術學校,并組建董事會一類的管理組織,把我們的理想付諸實踐,再利用社區無與倫比的地理條件分布,進行學生的實踐培訓和工作的分配。開校辦學這是一個艱難的事,但人類放飛的理想才是我們的未來。
作者: 老鷹    時間: 2010-8-28 13:29
回復 46# 奧迪


   
我十分贊同臺灣,甚至歐洲的那種系統、有針對性的技術培訓


大俠可否介紹一下這種培訓模式?十分感謝!
作者: 奧迪    時間: 2010-8-28 15:29
回復 47# 老鷹


    都是些不成熟的想法,但既然是討論,那就天馬行空了。一是,建立一個技術學校的模式(像技校一樣)但有所不同,國內的技校現已淪落了,教學模式和規模落后,應該是理論先以機電為主,然后分出主課(如機修鉗工、維修鉗工、儀表工、維修電工、機加工等等),現代社會技術工人需要一專多能,再后可利用社區資源進行針對性極強的實踐,即豐富實習單位的人力資源,還充分實踐并因為社區原因,不會置而不管,甚至可能提前接觸實際項目工作,并且因為兩個獨體單位交流形式,安全問題可通過社會保險來保障;這種形式還有別于現在社會上的**技校,其只是按找工作人所需進行短暫培訓,但即無系統培訓、有無全面的技術實踐;二是,做一中介形式,對社會上的有工作需求的人或某些單位對員工的技術需求且有無條件的,利用社區各種硬件資源和人力資源,進行針對性培訓,對象既可以是工人也可以是工程師,甚至是設備、項目的管理人員,這樣慢慢的可以形成自己社區的一個網絡,逐步擴張。
     第一種,起步較難,但長期良性發展可以創造一個品牌效應(想象一下:中國機械人才的西點軍校);第二種,運用靈活,區域性強并可以聯成網絡狀,互補性強,便于人才交流和資源開發。
     見笑了,本事不大就敢想。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