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日本機床細節 [打印本頁]

作者: bravo090    時間: 2025-8-7 14:22
標題: 日本機床細節
繼續機床,這個行業我不懂,純轉載

工業之母我們還沒國產化率到50%。。。還是很有問題的


這篇文章也不知道是不是有吹的成分了。。。



https://mp.weixin.qq.com/s/aMb1F3HygzoM1uMwoWo48A




日本最高端的機床,真的“無可替代”嗎?說實話,看到熱搜上一堆“民間科學家”信口開河,什么“中國制造早就趕超日本機床”,我真的是氣到血壓飆升。你說,都2025了,居然還有人分不清機床和玄學,這不是凡爾賽——這是常識好嗎!

那天受邀實地參觀Aichi縣一家頂級的日本機床工廠,踏進廠房的那一刻,就像見到傳說中的外星科技。

不是說中國機床不行,但真把這臺Okuma五軸加工中心擺在你眼前,如此寂靜、流暢、穩如磐石,怎么講?真的自愧不如。

周圍工程師壓根懶得和你抬杠,只靜靜拿出幾十年前的出廠檢測報告、歷年校準數據。2000小時滿載耐勞性測試,99.99%無故障率——這些年哪臺設備做不到?再看看對手,美德高端機床已經賣到NASA航天項目,但一年大修一次,維護費嚇死人。

中國自主品牌?各位,建議先去讀多兩年書,別一開口就是低智言論。

精度的終極追求:數據不騙人

必須承認,日本頂級機床做到極致精準,靠的不是一兩項絕技,而是系統級積累。

就拿Mitsui Seiki的產品來說,定位精度控制在12微米以內,溫控誤差不超5微米。

他們把主軸溫升、床身熱脹,全都算進一套自適應控制體系。

老外形容日本機床“手工打造,機身能直接架在花崗巖基石上”,就是這個意思。而你要造一臺穩定十年的機床,除非控制熱脹、結構振動,否則再貴請參見《科技日報》第522期——也是廢鐵。

日本嚴控“長期穩定性”絕非噱頭。Okuma堅持出廠前連續運行2,000小時極限測試,只有一次通過才能掛牌銷售。

同類型的德國DMG和美國HAAS雖然標榜高精密,但用戶反饋“熱穩定性難敵日本”。

中國平均水平?80%新設備剛出廠精度就飄,三年內主軸故障比率高到令人絕望。這是常識好嗎!

人性化設計,體驗感徹底拉滿

但別以為日本機床只有冷冰冰的高精數據。

你和日本工程師聊一次,真正被“細節控”折服。

每一臺機器的人機界面——顯示屏色彩柔和、按鈕觸感極其講究、故障自檢清晰,完全是為一線操作員量身定做。

甚至考慮到工廠作業環境的灰塵、油污,常用按鍵竟然用特殊硅膠包覆,防誤觸設計體現到每一個細節里。

你敢信嗎?日本人連警報聲都講究分貝和頻率變化,避免長班操作員心理壓力過大。和他們聊系統菜單,用戶習慣、交互邏輯一清二楚。

工程師很自信地說:“我們不需要‘新手教程’,因為操作面板就是給學徒量身訂制。”

這股匠心讓人不得不服——真的建議某些不懂就噴的博主看看日本同行怎么對待“螺絲釘文化”。

實打實的產線案例:用“良品率”說話

有些人根本不信數據,那就找實戰案例。

國內某高端3C制造廠,2023年大幅更換日本進口MAZAK五軸加工中心,同期產線良品率從89.4%提升到99.3%,單月直接省下千萬返工成本,設備三年無重大故障。

和國內同級機床做對比,返修率幾乎降低一半——不是凡爾賽,就是白紙黑字流水賬注明的。

為什么?除了設備層面穩,更多在于系統級自動化、智能調整,以及故障預測。

Okuma和Mazak這些日企,近年將IoT、視覺檢測、AI運維深度集成入產線,你可以直接讓一臺機床“自診斷十種失誤”。

德美同類產品要么接口兼容性差,要么AI分析本地化適配不到位。跟全球同場競技,日本憑什么碾壓

一提對比,老有人說“歐美制造天下無敵”。

但看權威白皮書,每年全球超高精度機床銷量占比,日本始終穩坐前兩名——2024年日本高精密數控機床市場規模17億美元,預計2033年將達25億美元。

再看行業影響力,日本機床牢牢控住了航空航天、半導體、醫療設備等最苛刻制造端。

波音787、空客A350,機翼碳纖維、核心鈦件全靠日本頂級機床撐場。

有人說中國趕超不是夢,但現實是,測量儀器80%全靠進口,國產CNC系統平均壽命不到歐美三分之一。

德國Waldrich Coburg的大型龍門中心,十年精準保持率95%。

中國設備?一出廠精度就小漂,別提十年如一,能熬過五年就算行業奇跡。

建議“樂觀派”民間工匠們,先查查中國三大高端機床產線近年出口返修率,“自信”和“自知”是兩碼事。技術背后,真正讓人敬畏的是“傳承”

參觀完才知道,日本機床厲害不只是技術本身,更是產業鏈無縫銜接、學徒制傳承、工藝細節的萬無一失。

日本現場并沒有“學術開場”那種高冷,更多的是實干。

每天晨會,班組長帶著學徒復盤昨日異常,再對每一個操作細則迭代升級。師傅們會說:“我們的目標不是合格,是生而無瑕。”還以為你在看熱血日漫?

那一刻真的感到了敬畏!

國內的技術進步不是靠吹牛實現的——全世界都不買日本機床了,日本人依然會拿手工焊接、刀具研磨繼續鉆研,靠細節支撐整個產業的底色。

你要說高端機床有沒有“不可取代”?我的觀點很明確:現在,Yes。等中國能在生產線、工藝流程、系統集成和匠心精神四個維度全面步步緊逼,那才叫彎道超車。不然,誰還不懂點世界制造業的鄙視鏈啊?

最后,問題留給大家:你覺得中國究竟什么時候,能真正做到“讓日本感到威脅”?

建議先多看看車間里的真實數據、實際體驗,再談國貨之光。歡迎評論區battle,記得參見《科技日報》第539期,咱們見招拆招!


作者: 摸魚慣犯    時間: 2025-8-7 14:32
精度?那是什么玩意?整個廠就一把浮標卡尺還長期在我手里,車間全靠卷尺
作者: 00后入行,小孩    時間: 2025-8-7 14:42
機床主要不看機床。而是要看測量技術,測量技術好,機床才能好
作者: 00后入行,小孩    時間: 2025-8-7 14:44
你加工出來的零件小數點后三位測不準,再好的機床也沒用
作者: liukan6    時間: 2025-8-7 14:44
工業母機大眾確實比較難關注到
作者: awolfbee    時間: 2025-8-7 14:44
這不典型的滅我威風,長洋人志氣嗎?拖下去,把辮子剪了!
作者: bravo090    時間: 2025-8-7 15:11
摸魚慣犯 發表于 2025-8-7 14:32
精度?那是什么玩意?整個廠就一把浮標卡尺還長期在我手里,車間全靠卷尺 ...

這個有點道理的


很多工人現在圖紙都不咋看得懂

作者: 讓心放任去流浪    時間: 2025-8-7 15:13
我記得他之前還發過一篇格力母機的

作者: fiyu1314    時間: 2025-8-7 15:26
    首先國外一些國家的精益求精的精神是必須值得贊美的,其次不僅僅機床,就半導體行業來說 很多真空泵  流量控制閥 傳感器多數都在用外國品牌。如果沒有美國跟我們搞科技封鎖
打壓我國發展,相信會有更多的東西都是外國造的。
    這個事情就現在來說,中國不可能達到機床是世界最牛逼的,造車也是世界最牛逼的,做芯片也是世界最牛逼的,做AI也是世界最牛逼的,仿真軟件,工程軟件也是最牛逼的。而且
中國還是后發展起來的國家。
    中國缺點很多問題也很多,現在要做的是不用什么都做得最好,會被科技封鎖得行業先能用。
    中國同樣也有優點,基本上得全產業鏈,物流,和大部分配套東西都能找得到,就說想做個機床,床身加工 絲桿 導軌 電主軸 主控板 控制系統 。一個淘寶就能搞定,雖然精度不高
但是做一些簡單得東西就沒問題。
     看看印度阿三 跟我們共同發展得國家。現在還到處拉粑粑呢。
作者: 尹志春    時間: 2025-8-7 15:56
你不覺得這是騙人的嗎,運行2000小時,一天10小時,要近一年

作者: sgxap666    時間: 2025-8-7 16:02
以前單位用的德國發電機,聲音是小,但用油好講究。保養要按時,超了就報警停機。后來還是用國產的發電機,響的不得了。但耐用的很,負荷大了,直接水管往水箱上面澆就行了
作者: qiedaocai    時間: 2025-8-7 16:07
我們做的是田忌賽馬,   適者生存,必吃細糠的喂細糠,能吃粗糧的吃粗糧,填飽肚子為準。
作者: kayex    時間: 2025-8-7 16:12
我的眼睛是游標卡尺
我的手是千分表
摸一摸,幾個繆隨便搞
作者: 機械社區吳彥祖    時間: 2025-8-7 16:23
00后入行,小孩 發表于 2025-8-7 14:42
機床主要不看機床。而是要看測量技術,測量技術好,機床才能好

別鬧了,二者缺一不可,機床精度也得看,測量技術也得看。

機床刀補補3μm,實際給你走30μm,你再牛的尺子量的再準能咋滴。


作者: bravo090    時間: 2025-8-7 16:23
尹志春 發表于 2025-8-7 15:56
你不覺得這是騙人的嗎,運行2000小時,一天10小時,要近一年

不排除,不過這種大型設備通常都是人停設備不停的


但是日本人大企業造假編數據也不是沒有過,不排除有吹的成分

但是從這兩天看到的信息,高端機床 中國確實國產化率很低。

作者: fanxx2000    時間: 2025-8-7 16:42
當年大隈的加工中心無光柵尺,機械定位精度和重復定位精度與有光柵尺的一樣時候,確實是佩服!這個現在國內還沒有能做到的
作者: 尹志春    時間: 2025-8-7 17:01
bravo090 發表于 2025-8-7 16:23
不排除,不過這種大型設備通常都是人停設備不停的

你應該了解一下巴統協議,

什么進口機不是在中國能生產,生產出來還要比國外便宜,才有可能賣給中國,
這些漢奸天天鼓吹,跟鼓吹豐田車工匠精神,一車傳三代,我這修車的,天天修豐田,修車全靠豐田,本田,日產,活著,國產車幾乎少修, 也難賺錢,修理廠的都勸大家買豐田,作為利益方,他會讓你買不要修的車,真是扯蛋
還有這機床,機床最高級都是人工搓 的,不管是哪國,機床都人工搓,
電控設備,三0都不賣五軸

作者: hanguangsky    時間: 2025-8-7 17:18
遙遙領先呢
作者: wuxianzhou100    時間: 2025-8-8 07:33
如果你與日本的工程師共過事就發現他們工作時的精益求精習慣令人佩服。本人2010年曾經有機會與幾個日本工程師一起調試設備,要講業務素質,有很多地方值得我們學習。
作者: zkq1212    時間: 2025-8-8 07:36
尹志春 發表于 2025-8-7 15:56
你不覺得這是騙人的嗎,運行2000小時,一天10小時,要近一年

有道理,怎么可能,按機床產量都是至少上千臺的。你算算要有多少才夠周轉,要有多少場地來運行。再看訂貨期,有這么長的時間間隔嗎。運行2000小時?都是一本正經的胡說八道

作者: babty    時間: 2025-8-8 07:59
軸承 和  齒輪


作者: wangyan43    時間: 2025-8-8 08:05
不明覺厲
作者: 蓋世英雄啦啦啦    時間: 2025-8-8 09:27
傳統行業中,中國想要追趕上或超越過真的很難,機床說到底還是材料學,別人做了那么多實驗做出來的材料怎么可能被我們忽悠兩下就搞出來,況且別人早就做出那么好的材料了,后面幾十年里都在想著怎么防止被抄襲超越了,都形成壁壘了。所以中國重心似乎不在傳統行業上超越,更多的是傳統行業中學習,新型行業中超越。

就行汽車行業,一百多年前歐洲就有汽車了,一百多年四個輪加個發動機雷打不動,汽車行業怎么玩,中國干脆繞道而行,發動機改電機,汽油改電池,再加上國內內卷,行業壁壘這不就形成了嗎。相機行業,蔡司、松下、徠卡,都百年品牌了,這怎么超越,干脆換個思路,搞個云臺,搞個運動相機。再一個手表,不再用傳統的指針了,我一個屏幕加電池,也能擺上臺面。

中國策略真的傻嗎?今天你們說中國軸承不行,明天你們說中國芯片不行,如果中國真跟著傳統行業上來發展,今天軸承國產化了,明天導軌國產化了,那什么量子實驗呢,那什么石墨烯材料呢,什么中子發射器呢,又等別人領先再追趕,都會一直被別人牽著鼻子走。

很明顯中國不是跟特定的某一個國家在對比,在網友嘴里就應該超越全世界,今天說中國IT行業不如印度,明天電氣行業不如美國,軟件系統不如歐盟,材料不如日本,自動化行業不如韓國,椰子水都不如泰國的甜。所以這些說法都沒意義,機床行業一直不如歐洲和日本太正常了。

中國保持著在傳統行業中穩健學習進步,新型行業中盡量保持領先,這才是首要任務。并不是別人做意大利面好吃我們就要死磕做意大利面,我們可以嘗試做一下炸醬面、刀削面、熱干面、油潑面、牛雜面、牛肉面、竹升面、擔擔面、biangbiang面、燃面、重慶小面、云吞面、豬腳面、臊子面、炒冷面、涼面、拉面......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