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高鐵的技術自主有幾分? [打印本頁]

作者: 老鷹    時間: 2023-9-18 15:27
標題: 高鐵的技術自主有幾分?
最近幾年美國對中國發起的高科技戰成了國際國內最熱點話題。眾所周知的是芯片,以光刻機為代表。

大飛機C919已經投入商業飛行。這個應該說明闖過一關了。至于大飛機里面必須進口的關鍵部件有哪些,比如發動機,為什么美國和西方還賣給我們?他們為什么不卡中國大飛機的脖子呢?是卡不住,還是說不愿意卡,一方面自己要賺錢,另一方面也擔心封鎖反而讓中國最終搞出來。大飛機里肯定還是有一些關鍵部件必須從美國西方進口的。如果說,只是從歐洲或日韓進口,美國卡不住。這幾乎不太可能。還是說,美國也不敢把中國逼到死角。這不清楚了。

再說高鐵。高鐵的重要性已經不是芯片和大飛機可比了。已經是涉及每一個中國人日常生活的問題了。

中國的高鐵,技術完全自主了嗎,有幾分自主?美國如果想卡我們,能卡住嗎?就目前的時速350km高鐵,如果能夠做到完全自主,那真不錯了。

如果被卡住,回到100公里時速的時代,那不是全完了。

我想美國卡脖子也不是隨便玩的,能卡的都要卡。這里面大國博弈的各種策略,私下的吵架,背后的妥協,商業利益,安全計算。。。當然,如果發生戰爭,關系的性質就變了,貿易全部斷絕也有可能。今天的俄羅斯就是如此了。




作者: 欣欣子    時間: 2023-9-18 15:32
高鐵咱沒搞過不好多說,但是新能源汽車我可以說美帝想卡我們脖子的話只要不賣我們激光器,我們一臺電動車也造不出來。
作者: 尹志春    時間: 2023-9-18 15:43
鷹大,卡的是材料,特種材料,并不是什么技術,技術看市場,只要有市場,都能做好,
美國控制全球,能得到各種稀有材料,有些科技中國缺材料,一些材料中國沒有礦,外國被美國,法國,英國控制,根本買不到,
這么多年,世界上有什么技術能止住 中國?

作者: 老鷹    時間: 2023-9-18 15:45
尹志春 發表于 2023-9-18 15:43
鷹大,卡的是材料,特種材料,并不是什么技術,技術看市場,只要有市場,都能做好,
美國控制全球,能得到 ...

材料能卡住也是一樣的啊,不管怎么卡,關鍵是能不能卡住~

作者: 呵呵hahei    時間: 2023-9-18 16:06
不說多,就高鐵軸承,都是國外的,國產的根本不行。
壟斷的可不是稀有金屬,是冶煉方法,是金屬材質配方。稀有金屬是中國處于壟斷地位,前幾年,稀土當蘿卜賣。
一些高精密的零件,材料就是要買進口的。鋁合金為例,國內的材料一般加工變形很大。做軍工的就買一個進口的,干出來就沒事,同樣的工藝。
這就類似于跟當年的球墨鑄鐵配方和工藝我們不知道一樣。
作者: 長橋臥波    時間: 2023-9-18 16:11
去深航的修理廠,見到一個飛機輪轂的固定螺絲,美國貨80美金一顆。能耐3000度高溫,用鋼鋸條鋸不動,不知道現在有國產了沒有。
作者: 白無無    時間: 2023-9-18 16:18
論壇里在里面做事的有嗎?基本上大家都是網上看來的,真假難辨。
作者: 樂花生    時間: 2023-9-18 16:23
卡脖子卡不住了,難道要掀桌子

作者: sgxap666    時間: 2023-9-18 16:26
沒事,跑兩百公里的動車還是可以自己做的。剛修高鐵就覺得那些鋼軌下的墊片難處理,太貴了,線路要求又高。現在真的有人說沒以前平順了。
作者: 江東老歌    時間: 2023-9-18 16:29
          策略:  智者不會一下子把底牌打光。
作者: 咪嗪    時間: 2023-9-18 16:41
卡不卡不知道,反正機車驗收很嚴格!一個零件有幾十種檢驗內容,把一個五線鑄造還不錯的企業干趴下了,因為技術能力不夠,產業升級首先是技術升級!
作者: 熱青茶    時間: 2023-9-18 17:48
高科技產品能賣的,就是卡不了脖子的。
作者: wryp    時間: 2023-9-18 21:04
沒有一個國家能真正實現工業全門類,更不可能樣樣第一。美國也做不到。可為什么被卡的是我們?有人又要說帝國主義亡我之心不死。
作者: yh849386153    時間: 2023-9-18 22:13
其實總歸起來,國家需要的是是綜合產業鏈的完整和產業鏈的制造能力,有些技術可能我們自己暫時也掌握不了,但是我們可以整合起來用市場給他綁定起來,世界上任何一家公司沒有哪家說和錢過不去吧。這樣卡脖子的技術慢慢的也會弄到本土來,然后慢慢模仿吸收,如果沒有這個整合能力和市場,再牛逼的單一技術牛逼又如何?波音的飛機也不是波音公司全自己造的,光刻機也不是荷蘭公司自己搞的,最終所有的技術還是需要落地需要產生價值的。我們國家有獨特的市場 有獨特的產業鏈,雖然頂尖的材料 技術可能某些方面沒有國外牛逼,但是整合了產業鏈,搞出些落后技術的東西也行啊起碼卡脖子時候也能用,就怕卡的時候落后的都沒得用才是麻煩。所以搞高鐵,搞大飛機,搞汽車,搞船等這種大產業都是考驗產業鏈的事,等一切都搞得順了,卡不卡脖子別人就說了不算了
作者: ィ心兂鎅    時間: 2023-9-19 06:41
我們沒有健康的 市場,所以什么東西都沒法 研發出來
作者: ytzhanggj007    時間: 2023-9-19 06:55
老鷹 發表于 2023-9-18 15:45
材料能卡住也是一樣的啊,不管怎么卡,關鍵是能不能卡住~

表面看是材料,實際都是科技的差距。20年前,我們都以為航空發動機葉片斷裂是材料不如人,不只是我們這么以為,就連專家出來也這么說。我當時就認為這么說太簡單了。在事情沒有徹底解決之前,直接肯定某個事是很武斷的。之所以這么說,是因為95年左右曾參加過一個全國壓力容器的培訓班,當時一個專家叫秦曉鐘的就說,我們的高端的壓力容器用的材料是進口國外的,之所以國內沒有,一是這是一個燒錢的專業,除了需要有高水平的研究人員,大量的材料性能數據都是經過了各種的試驗得來的,這都需要錢;二是設計軟件用的數據,尤其是國際上興起的分析設計(就是今天大家都知道的有限元分析)也是需要前面的數據來支撐的。沒有這兩項,我們做不出性能穩定的材料,也沒有設計需要的基礎數據,根本不敢在高端的應用中應用我們的材料。我當時就很贊同他說的話,因為我們公司就吃過這個虧。93年我剛畢業到公司,當時全國都在利用關系轟轟烈烈得做買賣,倒賣指標。當時公司利用外貿部直屬企業的優勢,從日本進口了大量的320和280的H型鋼,現在看到處都是,但是當時很稀缺。分管這個的人興高采烈得買進來至少1000噸鋼材,結果賣不出去。這種材料主要用在橋梁和造船,因為國內的設計院沒有使用這個材料的經驗,采用不敢用。不敢用就沒有市場。壓在倉庫很多年才處理掉。話說回來,當年的太行不太行實際并不是單純得說材料不行,而是經驗不足,并沒有搞清楚機理是什么。只根據人家公開的數據做表面的理解,只知道其然不知道所以然,人家也沒有那個責任和義務來教我們。以不知道所以然的勇氣去攻克一個難關,那自然要經過一些彎路。不踩坑怎么會知道極限呢。
現在特不愿意聽彎道超車。一聽到彎道超車,我就感覺說這話的沒有理工素質,就感覺對方高中數學不及格。

作者: ytzhanggj007    時間: 2023-9-19 07:22
原來高鐵的控制系統都是西門子的軟件和硬件,最近幾年不清楚。這幾年青島的地鐵好像用的是國產的硬件和軟件了,當然復雜程度和高鐵不好比。希望都努力吧

作者: jylhzh    時間: 2023-9-19 07:49

作者: 狼牙山3    時間: 2023-9-19 08:07
這個問題要討論就說自己熟悉的,別老分析自己行外的,說的還跟專家一樣。
前些年網上大事炒作咱們造不出攔阻索,找誰誰誰人家還不賣,如何如何的,把大家郁悶的,有一些人還開罵了。然后呢,然后咱們的航母如期試驗了,攔阻也成功了。
多年以后曝光,咋國內企業很早就出口這種攔阻鋼纜了,盡管那時咱們還沒有航母,是按外方指標供應的。
所以,不要杞人憂天。
哈哈,供參考。
作者: zll3310737    時間: 2023-9-19 08:51
安全的食物,干凈的水,清新的空氣,自由的遷徙,不那么卷的環境...這個比什么技術突破重要,也簡單。
作者: 東方33333    時間: 2023-9-19 08:52
自己接觸不到的還是不要輕易下結論
作者: 專搞機械設計    時間: 2023-9-19 09:37
ytzhanggj007 發表于 2023-9-19 06:55
表面看是材料,實際都是科技的差距。20年前,我們都以為航空發動機葉片斷裂是材料不如人,不只是我們這么 ...

        彎道超車呢,這是個概念性的問題,好多喜歡把技術發展階段分一代二代三代四代。外國佬有了三代四代技術后呢,就會把一代二代技術賣給我們。但是他們有了三代四代技術,研究五代技術時,就有了很多不確定性。大家都知道技術越先進,再往前發展難度就更高,而且進步的空間在現有理論和技術上是越小的。
      我們有了一代二代技術,知道和熟悉了三代四代技術的發展方向之后,就有可能不搞這個三代四代技術了,可能就換個發展方向搞。因為本來五代技術就有很多不確定性,按照他們那樣搞也不一定就正確。如果我們搞的方向對了,可能就反而跑到前面去了,這就是彎道超車。不過這是一個小概率事件,跟網上技術稍微有點進步和突破就叫彎道超車,是不同概念的。既然叫超車,那必須是原來落后,然后新技術要超過別人的技術,拿才能叫超車。
      我們畢竟起步太晚,很多都是跟在別人屁股后面,雖然看起來有劣勢,但實際上也有優勢。為啥這么說呢?看過長跑比賽的都知道,前期在最前面領跑的,幾乎是沒有最后奪冠的。(據我所知好像只有一個特意,還是一千五)為啥呢?最前面風阻最大,平常可以忽略不計的風阻,到了國際大賽,風阻的消耗產生的影響會超過選手的實力差距。發展高科技也是這樣,最前面的是摸索前行,付出和收獲不成比例不說,犯錯和失敗是常事,一不小心還會走錯路,走彎路。而我們跟在后面,有足夠的經驗教訓擺在前面,自然就少走好多彎路,甚至你在最前面發展最新技術所犯的錯都成了我避免再犯的經驗。
      再強的第一,總會有犯錯的時候,也總有會被人超過的一天。

作者: zy3692976    時間: 2023-9-19 11:00
材料學這個東西一般的地方用不上,需要的地方一下子也難提供,很多熱處理設備國外的比國產的直接翻一翻,國內的就是替代不了,有些材料也是這樣的,一下子很難跟上的。機械性能除了材料就是熱處理了。現實擺著了一下子說超越還是不現實的
作者: ytzhanggj007    時間: 2023-9-19 16:35
專搞機械設計 發表于 2023-9-19 09:37
彎道超車呢,這是個概念性的問題,好多喜歡把技術發展階段分一代二代三代四代。外國佬有了三代四 ...

這和跟跑的例子還是不一樣的。比賽都是定距離上用時最短的衡量,而科技的進步是沒有時間地點距離的衡量。不存在我還可以跟跑蓄力超越的問題。只能說調整呼吸和節奏,能夠長時間奔跑,跑得更快的問題。沒有誰會故意跑得慢,除非實力不支持。要超越別人,除了增強實力一直在努力提高,沒有別的途徑可走。我們今天看到mate60pro橫空出世,那只是我們局外人不知道實情而已,實際他們一直在默默努力,不斷突破昨天的自己,并不存在跟跑的問題。正如余正東所言,豎立二流目標也許得到三流四流結果,只有豎立一流目標將來才會達到一流結果。當然,這是要靠大量一流的理工人才才可以做到的。
前進的道路上也許會遇到曲折,也許還不少。不只是我們會遇到挫折,競爭同行也會。堅持靠實力與對手競爭,而不要寄希望于對手失誤給我們創造所謂的彎道超車的機會,這是天真的想法。靠各種科學家工程師給我們提供無窮的動力。豎立靠實力領先的方針,穩扎穩打,不斷進步,未來可期。


作者: jshyfmpj    時間: 2023-9-20 12:10
我不懂,但是只知道我們這邊屁大點的小縣城在規劃千億半導體,集成電路,半導體產業,我看好像所謂的先進制造業就是大舉搞基建,廠房建的是漂亮又大,至于研發怎么樣,咱們也不好發表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