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機械社區

標題: 為什么中國的硬科技和世界差距如此之大? [打印本頁]

作者: twq19810302    時間: 2022-8-6 10:21
標題: 為什么中國的硬科技和世界差距如此之大?
本帖最后由 twq19810302 于 2022-8-6 10:23 編輯

硬科技是一個國家實力的代表之一,在過去的四十多年,中國的科技實力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如今中國的硬科技與世界的差距還是很大。這背后的原因是什么呢?本文作者為我們分析了中國硬科技與世界差距較大的原因,從多個方面講述了中國科技的發展等,一起來看看吧。
一、先來看一看一些簡單的事實

這個清單其實還可以列很長。
毫無疑問,在過去四十年,中國的整體科技實力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然而,一個不可辯駁的事實是——今天中國在諸多核心技術領域離世界水平依然有非常大的差距,最直觀的表現就是硬科技還太少了。
我們津津樂道的中國新四大發明——”掃碼支付、共享單車、高速鐵路、網絡購物“,在本質上還是應用層和商業模式的領先,而非底層技術的領先。
歸根到底,我國的硬科技和世界先進水平還有不少距離。
先簡單解釋一下“硬科技”這個詞,它并非指硬件的科技而是硬核科技(Key & Core Technology)。
一般是指基于科學發現和技術發明而產生的技術產品、設備和系統,具有較高技術門檻和技術壁壘,難以被復制和模仿,對產業的發展具有較強的引領和支撐作用。
2010年中國科學院西安光機所米磊最早提出硬科技的概念,“硬科技”主要包括人工智能、航空航天、生物技術、光電芯片、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能源、智能制造八大方向。

二、那么造成中國硬科技和世界差距較大的核心原因是什么呢?
本質原因在于我國過去的發展一直在摘“低垂的果實”。
“低垂的果實”是西方社會學里一個常用的比喻,意指“容易完成、成本很低的任務”。
如果你由此認為“摘低垂的果實”是一個貶義詞,那么你就錯了,相反,這一策略是我國基于現實條件的理性選擇。
這背后的核心背景在于——中國經濟建設的起點實在是太低了。
低到什么程度?

我們從兩個簡單歷史細節中感受一下:
1)1978年,時任副總理谷牧訪問歐洲五國,在這一次開眼界的訪問中,我方代表團成員在考察過程中多次出現了撞上透明玻璃門的尷尬情節。
期間,法國人在午餐時招待給代表團成員冰淇淋,結果有一位代表說:“這個太涼了,能否加熱一下?”
2)前《人民日報》總編輯梁衡分享過一個經歷——
“1984年我任某大報駐省記者一次到辦公室,看一群人圍著一件東西看,這是報社駐西柏林記者帶回來的一張綿紙,八寸見方,雪白柔軟,上面還印著極精美的花紋,那位記者說,這是人家公共廁所的擦手紙。
天啊,我簡直要暈了過去,老外這樣闊氣,又這樣浪費啊,我把這紙帶回去,給很多人傳看,無不驚得合不上嘴”。
沒錯,這就是40多年前中國經濟的真實狀況,其起點之低甚至今天的Z世代都無法想象。
1978年,中國經濟總量占世界的1.7%,無論是在資金、技術還是其他要素層面,當時的中國連現代經濟的門都沒有摸到。
彼時的中國沒有發展“硬科技”實力,更沒有發展“硬科技”的需求,它需要解決的是如何讓人民盡快吃上冰淇淋、用上紙巾。

三、中國摘“低垂果實”的策略具體就是通過合作引進技術,利用人力成本優勢擴大生產
這在經濟學上也是有重要依據,前世界銀行首席經濟學家林毅夫的“后發優勢”理論很好地解釋了這一策略的合理性。
“后發優勢”理論的核心,簡單地概括是以下三個邏輯:
所以,根據“后發優勢”理論,我們面對的是一顆既有低垂果實也有高掛果實的果園。
毫無疑問,先摘“低垂果實”是最優選擇。
畢竟搭梯子去摘高處的果實費時費力,甚至連搭梯子的木頭我們當時都買不起。
先賺錢再說。

四、馬云和柳傳志的兩個例子生動地說明了我們的策略
1999年8月日,35歲的馬云在杭州的湖畔花園開啟了他既黃頁中國之外的第二次創業——創辦阿里巴巴。
為了鼓舞員工的士氣,馬云當時在湖畔花園的房子里慷慨激昂地演講,其中一段是這么說的——
“美國人強就強在他們的硬件,強就強在他們的系統,這方面的確他們做的比較早,但玩信息玩軟的,中國人的腦袋絕不會比外國人差,我們在座的各位絕不比別人差”。
“玩信息玩軟的”在某種意義上成為后來幾乎所有中國互聯網公司的模式。
不用去做底層創新,應用層面的巨大市場已經夠創業公司
無獨有偶。
1998年3月,《計算機世界》雜志發表了柳傳志《貿工技、三級跳》的文章,以此為轉折點,聯想拋棄了技術優先的原則,選擇了先做產品貿易、再做工業生產、最后做技術研發的“貿工技”路線。
馬云和柳傳志二人不約而同采取類似的策略并非偶然,而是在當時發展水平、技術水平的客觀條件下做出的利益最大化的選擇。
人家摸著石頭過河,咱們摸著人家過河。
在博弈論中,也有一個著名“智豬博弈”的模型,大概描述是大豬和小豬按管道的一頭的按鈕,另一頭就會出來食物,如果同時按,大豬的收益會比小豬大,但按這個按鈕是需要付出時間成本。
此時小豬的最優策略是——站著不動,等待大豬去按。
我們曾經就是那頭聰明的小豬,只是一直積蓄力量的我們今天慢慢變成一頭大豬。
于是,策略也需要隨之發生改變,摸著別人的石頭過河終究不是長久之計。

五、因此,總體而言,中國硬科技落后的核心原因在于兩點
中國過去高增長主要來在全球化背景下前三次科技革命的技術紅利的擴散,我們合理地利用了國內大規模人口紅利和引入了國際技術,在全球分工中找到了合適的定位,完成了經濟層面和技術層面的原始積累。
經濟學家勞爾·普雷維什用“中心-外圍”理論(Core and Periphery Theory)來解釋之前世界的全球化分工——
美國等發達國家是模型中的“中心”,中國等新興經濟體居于模型中的“外圍”。
“中心國家”占據產業鏈的高端部分,“外圍國家”占據產業鏈低端部分,二者通過貿易相互獲利。
然而隨著“外圍國家”的技術不斷進步,其產業鏈也會由低端走向中高端,這樣的結果就是外圍國家產業鏈越來越長,而中心國家產業鏈越來越短。
這其實就是中國和美國過去產業變遷的全部歷史。
在全球進入存量博弈、本輪技術周期進入末端、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的歷史背景下,各產業大國都不約而同地將戰略目標鎖定為硬科技——中國推出了《中國制造2025》、美國提出再工業化戰略、德國強調工業 4.0 戰略。
作為曾經的“外圍國家”,我們已經逐漸開始成為東南亞等小區域內的“中心國家”,而要進一步在全球產業鏈上占據更加戰略的地位,中國必須啃下“硬科技”這塊最后的硬骨頭。
而這必然是一條不平坦的路,其過程并不像很多鍵盤俠說的那樣簡單。

六、任何一個先進技術都不是從石頭縫里蹦出來的,它依賴諸多條件、生態和時間
以芯片所在的集成電路產業為例,它涉及的上下游鏈條非常長,從大的環節上看至少包括芯片設計、制造、設備、材料、測試、封測以及工業軟件等,每一個環節都有著極為復雜的技術。
以媒體曝光度較高的光刻機為例,它只是芯片制造過程中的一個環節,但它卻極為關鍵,目前5nm及以下的先進制程芯片制造只有荷蘭ASML公司的EUV光刻機才能勝任。
而這一樣一臺價值1.5億美元的機器整整需要超過100000+個零件、3000+根電纜、40000+個螺栓。
這些零件來自多個國家超過5000家供應商,核心的光源來自美國,光學透鏡來自德國,其中美國光源占27%,荷蘭腔體占32%,日本材料占27%,德國光學系統占14%。
一臺EUV光刻機機器重180噸,需要40個集裝箱才能完成航運裝載,其調試過程就超過12個月。
EUV光刻機的一部分

英特爾光刻部門主管 Sam Sivakumar曾表示——“高端光刻機是一項非常困難的技術,就復雜性而言,它可能屬于曼哈頓計劃的范疇”。
很多人說,我們當年原子彈都能造出來,難道還搞不出一臺光刻機?
沒錯,它的難度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原子彈這樣級別的,在短時間內突破幾乎沒有可能,它一定是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從這個例子我們可以看出硬科技突破的難點在于專利等技術本身的壁壘、產業鏈壁壘和時間壁壘。
而這些壁壘都并非僅靠簡單的短期資金和技術投入就能快速突破的,中國的硬科技之路任重道遠。

七、國內許多底層技術之所以發展動力不足,還有一個容易忽略的特征是——相對于應用層,底層技術的絕對產值通常較小
比如,數字經濟是一個全球產值32萬億美金的大市場,而下一層的電子信息產業(包括計算機、通信、電子)為5萬億美金左右。
再下一層的芯片行業,全球規模就只有 4400億美金左右,再到更底層的光刻機細分賽道,就僅僅到了百億美金的級別。
當整個賽道的產值只有百億美金的級別,且存在穩固頭部公司的情況下,資本通常是不愿意下注的,因為想象空間太小,即便占據了100%的份額,其吸引力也不大。
與此同時,底層技術的回報周期也比應用行業要慢得多,它往往需要長時間的冷板凳積累。
比如芯片行業的王者臺積電誕生于1987年,光刻機龍頭ASML誕生于1984,都是幾十年如一日的長期技術積累的結果。
這和互聯網項目用燒錢的方式幾個月結束戰斗相比有著天壤之別。
資本不愿意等,中國資本更是缺乏耐心,根據Pitchbook數據,中國VC項目持有期平均只有3.3年,相比之下,美國VC平均為8.2年。
因此,垂直細分行業產值小、回報周期長也是國內資本不愿意下注硬科技細分領域的重要原因。

八、當然,我們也看到了硬科技層面一些可喜的變化,這些變化來自于多個層面
首先,國家層面頂層設計不遺余力。
中國的國家戰略已經制定了到2035年中國要成為創新型國家,2050年中國要成為世界科技強國。
在這個大的框架下,《中國制造2025》推出、科創板的推出集成電路國家基金的推出都是加碼硬科技的具體措施。
事實上,美國、歐盟、韓國、日本的硬科技產業崛起的過程,都得到了政府長期大力支持。
74年前,美國科學家范內瓦·布什給時任總統杜魯門寫了一份關于國家科技政策的報告——《科學:無盡的前沿》。
在這份有著開創意義的報告的指引下,美國擺脫對于歐洲基礎研究以及科研人才的依賴,成就了美國今日的科技強國地位。
其次,產業界在投資取向上,越來越多的資本開始進入硬科技領域。
近幾年甚至進入到了一個硬科技投資高潮,其中,2020年是一個歷史性拐點——半導體投資首次超過互聯網,成為中國的第一投資賽道。
資本的大量投入是好事,但其實也要防止過熱的負面效應,比如某些細分領域本身可能需要集中高技術人才飽和式研發才能圖片,但過熱的資本會分散部分企業的人才密度,有可能影響行業的整體健康度。
再次,有一些產業存在“換道超車”的機會。
科技行業一個重要特征在于其不連續性,即有一些技術不是漸進式改進的而是跳躍式發展的。
比如汽車產業,如果讓中國汽車產業在燃油車發動機領域達到并趕超寶馬、奔馳的水準,可能給20年時間都不夠。
但在電動車領域,國內企業和世界頂尖水平的差距其實就要小的多,而且在電池等核心環節我們甚至還有領先優勢。
今天,在各國都在搶占科技制高點的大背景下,從政府到資本、從產業到公司,整個硬科技行業都被動員起來了。
硬科技的征程開始了,這注定是一段漫長和艱難的路,其中會遇到比想象中更多的困難,產業界需要有足夠的耐心和勇氣。

九、從本質上講,經濟是不斷熵增的體系
今天很多行業內卷現象其實是技術停滯不前導致熵增的具體表現,而減小經濟系統的熵最重要的策略就是為經濟系統中注入新技術。
創造新的生產函數,不斷技術進步是對抗熵增唯一解決之道。
“盡管中國古代對人類科技發展作出很多貢獻,但為什么近代科學和工業革命沒在中國發生?”
這是英國學者李約瑟在《中國科學技術史》中著名的“李約瑟之問”。
的確,前三次科技革命都沒有發生在中國,但第四次工業革命,中國不應該成為旁觀者。
加油,中國的硬科技人。




作者: 風中之燭2009    時間: 2022-8-6 10:39
     我們現階段都還是在賺快錢,很少腳踏實地的搞技術的,我們很多企業的成功靠一個領導人,失敗也是因為一個領導人,沒有一個完善的長期的管理模式,企業很難發展下去,也就是無從談起什么底層的技術基礎發展了。我們的企業中,除了國企,有幾個能長期發展下去的?
     就拿重慶力帆來說,就是因為一個人成功,享譽全國,也因為一個人退休而倒閉,聲息皆無。沒有完善的管理和發展體系,我們的企業和技術的發展還是太難了。成長的也快,垮的也快,是我們國家這些企業的最明顯的特征。
作者: m2006410    時間: 2022-8-6 11:52
本帖最后由 m2006410 于 2022-8-6 16:01 編輯

{:3_45:}......




作者: m2006410    時間: 2022-8-6 11:54
本帖最后由 m2006410 于 2022-8-6 15:57 編輯

{:3_43:}。。。。。。。。
作者: Mechanical_Ken    時間: 2022-8-6 12:40
好文章
作者: 廣州粵研鐘彥華    時間: 2022-8-6 13:34
(, 下載次數: 57)

作者: www31777    時間: 2022-8-6 14:06
廣州粵研鐘彥華 發表于 2022-8-6 13:34

日落了。

作者: 廣州粵研鐘彥華    時間: 2022-8-6 14:34
www31777 發表于 2022-8-6 14:06
日落了。

是的,已經退回到發展中國家行列了

作者: 老鷹    時間: 2022-8-6 15:28
廣州粵研鐘彥華 發表于 2022-8-6 13:34

丘吉爾是最偉大的人。
二戰爆發前,他在英國只被認為是二流政治家。
前幾年英國人評選有史以來最偉大的英國人,好像他排第一。

作者: qiedaocai    時間: 2022-8-6 15:38
教育基礎不行,怎么趕超,龍生龍鳳生鳳老鼠的兒子會打洞,基因傳承是一塊,耳濡目染又是一塊,現在的教育基本脫離了實踐,談何耳濡目染,更何談傳承與創新。
作者: 豌豆先生愛吃蝦    時間: 2022-8-6 15:58
發展的路上到處是路障、限制,想要發展就要安排大量的人員去清除路障,越過限制,剩下的人員再去研究其他的可以彎道超車的東西,而且研究的路上也是各種限制與不確定(新能源與燃油車),又要追趕,又要趕超,難度是極其大的,幾十年的時間在追趕,人家也在發展,走到這一步已經是非常厲害的了,不要妄自菲薄,也不要過分驕傲。
作者: www31777    時間: 2022-8-6 16:45
廣州粵研鐘彥華 發表于 2022-8-6 14:34
是的,已經退回到發展中國家行列了

被吹起來的失敗者。
大英帝國只剩下空殼,英聯邦。

作者: 諜影重重    時間: 2022-8-6 17:14
真心搞基礎研究的人搞不來資金,搞來資金的人往口袋一塞,得了
作者: ylssyl1    時間: 2022-8-6 17:27
好文章,把現在的情況說的很透徹,要想趕上,沒有長時間的堅持很難做到
作者: sfcp    時間: 2022-8-7 10:51
差距不是一般的  最起碼基礎材料就差了一大截
作者: zhengyi320320    時間: 2022-8-7 11:00
這和最近的事情有點相像   調子起太高了   

應該扎根學習的心態   結果一開始就趕超趕超  急功近利   最后就是不了了之   收不了場   總結教訓   繼續趕超
作者: 尹志春    時間: 2022-8-7 11:15
差距,真是搞笑,這些叫科技,這些玩意值個蛋錢,深圳隨便拉個小區,能值1000億,這些破玩意值幾個錢,深圳一個小區,以每年10%以上的漲價,這些所謂的科技,以每年30%降價,深圳2000年20W一套的房子,現在1200W,這玩意2000年一億一臺,現在2塊一斤,這就是區別。要認清現實,不要扯什么高科技,再高科技,有房子賺錢嗎,比如一個高科技公司,95年用20億買了深圳福田的地,現在值1W億億,實實在在的幾W億,如果當年他投了20億研發,大概率已經破產,但當年用20億買地的,絕對賺錢,而且是世代賺錢,試問有什么事比這個更賺錢,更保值 ,所謂的高科技都是垃圾,

作者: 受不了了    時間: 2022-8-7 16:21
十幾年前還好些,現在更浮躁
作者: 18706204575    時間: 2022-8-7 19:40
我們的原子彈真的是獨立研發的嗎啊,沒有蘇聯啥事?有懂得說說
作者: gobine    時間: 2022-8-7 20:42
讀了作者這篇文章,我唯一的感受就是“國家對民眾的教育非常有效”,思想被無形控制。國內幾乎所有人都默認,世界上只有兩個國家:國內和國外,并且還是對立的狀態。世界上一百幾十個國家,中國就是其中之一,卻要求各方面都要領先,即便是美國都做不到。

以前不覺得,現在才發現這種思想真的好怪。
作者: 受不了了    時間: 2022-8-7 21:33
18706204575 發表于 2022-8-7 19:40
我們的原子彈真的是獨立研發的嗎啊,沒有蘇聯啥事?有懂得說說

理論成熟的前提下制造的技術含量不是很高,有點像大力出奇跡的感覺

作者: 廣州粵研鐘彥華    時間: 2022-8-8 08:16
gobine 發表于 2022-8-7 20:42
讀了作者這篇文章,我唯一的感受就是“國家對民眾的教育非常有效”,思想被無形控制。國內幾乎所有人都默認 ...

一個發展中國家,一天到晚跟最發達的國家比,而且還覺得自己已經超過了,可能外人都在看笑話,首先起碼先進入發達國家行列再說啊

作者: 廣州粵研鐘彥華    時間: 2022-8-8 08:20
18706204575 發表于 2022-8-7 19:40
我們的原子彈真的是獨立研發的嗎啊,沒有蘇聯啥事?有懂得說說

這個噴子除外,真正了解的如果還在社區那是~~~~~~~

作者: wlj0202    時間: 2022-8-8 08:26
風中之燭2009 發表于 2022-8-6 10:39
我們現階段都還是在賺快錢,很少腳踏實地的搞技術的,我們很多企業的成功靠一個領導人,失敗也是因為 ...

力帆還活著,

作者: 湖泊凌    時間: 2022-8-8 08:49
www31777 發表于 2022-8-6 16:45
被吹起來的失敗者。
大英帝國只剩下空殼,英聯邦。

為啥那些明演員都去拿英聯邦國家的護照,人家比你傻嗎?

作者: hxglty    時間: 2022-8-8 08:49
因為體制、因為5000年的封建思想,說的嚴重點的漢字也會影響我們的自然學科的發展
作者: www31777    時間: 2022-8-8 08:54
本帖最后由 www31777 于 2022-8-8 08:56 編輯
湖泊凌 發表于 2022-8-8 08:49
為啥那些明演員都去拿英聯邦國家的護照,人家比你傻嗎?

站隊。
因為美國。
(共軛父子)

作者: wgary    時間: 2022-8-8 09:06
硬科技是一個國家的錨定物
作者: 古董1883    時間: 2022-8-8 16:22
風中之燭2009 發表于 2022-8-6 10:39
我們現階段都還是在賺快錢,很少腳踏實地的搞技術的,我們很多企業的成功靠一個領導人,失敗也是因為 ...

我覺得這種事關國家命運的大事,原因只有一個,這原因我不好說太細,反正如果市場上一批公司,有的公司越做越好,有的衰敗倒閉,你不能怪打工的不努力,那指定是董事會不行。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Powered by Discuz! X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