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8日,特斯拉CEO埃隆·馬斯克的一條推文又讓全球網友炸開了鍋!
l& B% N/ m4 N' ~5 o, q! J0 c+ ?
馬斯克援引日本官方數據警告稱,“如果日本生育率持續下降,這個國家最終將不復存在。”實際上,馬斯克曾多次就全球生育率下降的傾向敲響警鐘,但單獨特意談及日本實屬罕見。
/ S! E/ u4 C6 s4 L ?3 A1 W( v l
這種情況只能說明,日本的生育率已經到了岌岌可危的境地。
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2020年日本總和生育率為1.3,遠低于維持人口正常更替的生育率紅線(2.1);2021年日本情況依舊不容樂觀,出生人口跌破85萬,人口總數跌跌不休。
% F; J* T% M2 \1 ^+ V
截至2021年10月1日,日本總人口僅略高于1.255億,比上年同期減少64.4萬人。這是日本人口連續第11年下降,也是自1950年有數據記錄以來的最大降幅。
# Y/ v4 J$ z0 `! @
+ H% e6 X9 j/ o# ^2 j8 F6 t5 c6 n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 J: G' j$ U$ w( O# H
上一個因低生育率引發全球轟動的國家還是韓國。
* o, i& ]$ ?# ~5 f僅從數據來看,韓國面臨的情況比日本危急得多。危急到了什么地步呢?借用英國牛津大學人口學教授的原話,因為人口問題,韓國將會成為地球上第一個消失的國家。
這個論斷比馬斯克對日本的警告早了整整十六年。
( b6 Y9 @. ~1 ]6 {8 k
當前韓國總和生育率已經從2005年的1.23下滑至0.84,全球倒數第一。而且從人總數來看,韓國還不到日本的一半。如果口低生育率局面無法逆轉,韓國人口崩潰是遲早的事。
其實,不僅僅是日韓,多個國家都陷入“低生育率陷阱”,全球人口面臨千年未有之大變局。
! z4 e7 F/ a( D
“低生育率陷阱”是奧地利學者魯茨于2005年提出的。該理論認為,一旦總和生育率低于1.5,那么生育率如同掉入陷阱,扭轉生育率下降趨勢將會變得很困難,甚至不可能。
2020年94國總和生育率低于更替水平,占比45.8%,主要包括中國、泰國等東亞國家和所有歐洲、北美洲的國家,其中韓國、新加坡、日本等34國已進入總和生育率小于1.5的“低生育陷阱”。
* E& v; } F2 A7 u4 \# X5 Q" W4 R
* q3 Z: X5 @- Y0 A
(數據來源:世界銀行)
T* ^( O4 d" D2 g! y3 r
更進一步的影響是,全球人口大國排名將面臨洗牌。
: K7 P k+ s4 s
《柳葉刀》2021年發布的一項研究顯示:2100年全球生育率總和將從當前的2.41下降至1.66,中國、日本、韓國、意大利等23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口數量將減少為原來的一半。對5個人口最大國家的參考預測是:印度(10.09億)、尼日利亞(7.91億)、中國(7.32億)、美國(3.36億)、巴基斯坦(2.48億)。
% N. Z6 }5 N& k9 M
這些都說明,全球生育率已經下降并將持續下降成為不爭的事實,多個國家會面臨人口銳減之殤。
明確了這一點,再回到最開頭的那個問題,真的會有國家因為低生育率而消失嗎?
/ ]2 D% y5 n1 |8 K/ x& i
01
這個問題要一分為二來看待。
1 o& F' C1 ]2 o. }' S我們知道,衡量一個國家或地區的人口增幅主要看兩大指標——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機械增長率。
" P% d6 s2 Y' v自然增長是由出生人口和死亡人口共同決定的,如果出現負值,說明死亡人口大于出生人口,在不考慮其他因素情況下,本土人口出現負增長。這是當前大多數發達國家面臨的現實:老齡化嚴重,然而出生率又低迷不振,人口持續下滑。
但是,人口是流動的,尤其是全球化趨勢日益明顯的當下,人口全球流動變得越來越頻繁。這就涉及到人口機械增長。
人口機械增長指一國或一地區在一定時期內(通常為一年)人口遷入超過遷出而引起的增長。
. |; [ t, |% L I" Q, t1 c% G
以美國為例,2020年全美死亡人數達到338.4萬人,出生人口360萬人,創40年新低。照此計算美國本土人口凈增長不過22萬。但實際上,美國人口總數增長了近40萬,剩下的都是由國際移民(人口機械增長)所貢獻的。
而且在最新的一個計算周期內,美國國際移民人數首次超過了自然增長人數。在生育率持續下滑的情況下,美國人口增長將越來越依賴于國際移民。
2 l6 P8 k: D, ]* V" D
當前美國移民人數高達5000萬,占總人口的15.3%。也就說每10個生活在美國的人,就有近2個是外國人。大多數歐洲國家,移民人數占比也維持在10%以上。
E0 K5 n5 }. R: Y- l
同樣,目前處于人口崩潰暴風眼的韓國和日本,其實每年也有不少的國際移民涌入。
6 Q) D% U# a% d0 q
根據國際移民組織發布的《2022年全球移民報告》,當前韓國擁有國際移民總數占總人口的3.4%;日本則占總人口的2.2%。相比之下,中國擁有的國際移民人口僅占總人口的0.1%。
" T H, j4 O4 y& m& U. K0 U T
6 w' V' {- L: ?: k3 X
此外,在疫情暴發前,居住在日本的外國人數連續7年增長,其中大部分是受過良好教育或擁有高度技能的專業人才。韓國的情況也類似,移民人口從2009年100萬增長至2018年的200萬。
(數據來源:日本政府官網)
因此,在生育率低迷的情況下,如果一個國家或地區能夠吸引到足夠的移民,可以用來沖淡本土人口下降帶來的影響。何況,政府還會采取積極的干預措施提振生育率。
有一個值得注意的傾向是,在高生育福利和高女性地位的支撐下,歐洲發達國家的生育率普遍高于東亞國家。這些國家用于家庭福利的支出會占到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4%。
例如德國,其生育率2000年到2010年的時候在1.3-1.4之間,但近年來隨著鼓勵生育的力度加大——如新生兒父母享受14個月帶薪休假,休假一方每月可獲得1800歐元的補貼;兒童金數額從每月154歐元上漲到219歐元,一直可領到25歲;積極解決兒童全天照管的問題等——德國生育率已經回升到1.53。
韓國和日本也在加大對生育的補貼。前者更是一口氣拿出了200萬億韓元鼓勵生育,可謂“重金求子”。韓國將從2022年起向有未滿1歲嬰兒的家庭每月提供30萬韓元的育兒補助,到2025年逐步上調至50萬韓元,并將為產婦提供200萬韓元的生育補貼。
$ F: P- T3 u4 y$ G; ^, H* I! d* O2 y
以西歐國家為鑒,日韓直接用高額補貼以及日益完善的福利來刺激生育。但效果幾何,有待時間的檢驗。
H0 E# y- Z$ B3 ~. w8 r
其實相比日韓,更需要擔憂的是那些經濟未富但人口先衰的國家。
如尼泊爾總和生育率只有1.84,古巴更是低至1.59。這些國家經濟不發達,難以吸引移民人口,也沒有支撐高額生育補貼的經濟實力,當前人口總數也不過一兩千萬。
它們才真的有可能成為時代的眼淚!
* r8 o6 F; R8 K8 G, }02
生育率低迷之所以引發焦慮,是因為人口變化對一個國家來說是牽一發而動全身的大事。人口減少只是最直觀的表象,背后關乎到經濟、國際地位等宏大敘事。
6 x1 E. R5 E& s: k
從勞動力、資本和技術進步三大生產要素對 GDP 增長的貢獻來看,其中勞動力和技術進步都受到了人口變化的顯著影響。
) O& t8 [* o) P
以日本為例,1985—1990年,勞動力和科技對日本經濟增長的貢獻尚能分別達到1%和1.7%,但是之后的30年,兩者的貢獻不斷減少,甚至有的年份出現負值,再難以達到之前的水平。
4 ^( r' b( [3 Q& N" q6 P4 j
巧合的是,這30年也被稱為日本經濟“失落的30年”。
& q- \& w8 o4 e; O3 x& O+ I5 U具體來說,在勞動力規模增長放緩,甚至負增長的情況下,未來部分工廠和企業可能將面臨無人可用的局面。
8 G3 P0 _" a2 t; ]' ?! m
日本民間企業信譽調查機構東京商工調查所的數據顯示,2019年日本因“人手不足”而負債1000萬日元以上并因此破產的企業數量達426家,比上一年增加10%,是該因素被納入統計以來數量最多的一年。
勞動力短缺背后,日本依靠龐大的“銀發上班族”緩解用工壓力。截至2020年,65歲以上老年人就業人數高達906萬,占15歲以上就業人口的13.6%。
想想看,每8個上班族中就有一個我們爺爺輩/奶奶輩的老年人。
9 E! P" v% t0 `; ~# }
再來看技術進步,泰康保險集團創始人陳東升在《日本人口變化與社會經濟變遷》中指出,一般而言,人年輕時的創新活動最為活躍。當社會中老年人占比增加,將不可避免地給科技創新、創業帶來壓力。
& k# u5 N2 p1 g9 F; y尤其是在2008年金融危機后的移動互聯網發展浪潮中,日本開始有明顯的落后趨勢。
時至今日,我們能叫上名的互聯網巨頭中沒有一家是日本的企業。而在新興的互聯網行業里,類似滴滴、Airbnb、美團這樣的成功商業模式,在日本也無一斬獲。
2021年全球500家獨角獸企業排行榜顯示,中美兩國的獨角獸企業數量占全球總數的74%,分別為487家和301家。而日本僅有6家,比印度(54家)和巴西(12家)都要少,甚至比不上印度尼西亞(7家)。
(數據來源:胡潤研究院)
不僅在新興行業掉隊,日本在曾經遙遙領先的高端制造業中也相繼失守。
3 M8 u2 a1 [0 ]% o9 ]! E; G% |- n
新能源汽車——當前最火爆的賽道之一,各個國家大舉布局的重點。然而,在2021年全球新能源汽車銷量排名TOP15中沒有一款日系車。在燃油時代橫掃全球的的豐田,只賣出11萬輛,全球占比只有1.7%。
如此慘淡的格局,讓所有人幾乎都快要忘了,日本才是新能源汽車技術的引領者。
8 \; U* K0 e$ p# y
再如光伏產業,最早也是在日本興起的,以京瓷、松下為代表的日本企業,曾是全球市場上最強大的存在。但如今隨著中國光伏產業的崛起,我們已經很難聽到日本企業的聲音。
上海財經大學的一份論文也指出,老年撫養比每上升一個單位,技術創新綜合能力下降0.033 7個單位。
更進一步來說,未來大國之間的競爭是科技創新的競爭。在這場競爭中,市場大、人才多是有利條件。
7 d0 W# L1 S i; {5 X, p4 A& P3 a
值得強調的是,人口規模優勢在信息時代更加凸顯。在農耕時代,人口多一倍,國力也只大一倍,因為一般人活動范圍僅幾百平方公里,個體的平均交往頻度和質量不會隨人口增加而提升。
4 h( {" m. Z- \- l) {2 a( J8 Z
但在信息時代,經濟達到均衡后,人口多一倍,國力增強不止一倍,因為通訊和交通的便利讓個體之間可直接交流和來往。人越多,個體的平均交往頻度和質量越高,社會復雜度越高,規模優勢對競爭力的強化作用就更突出。
5 y+ R+ i4 |8 X前瞻網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