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械社區
標題: 解讀氣缸套內孔珩磨加工和潤滑的關系 [打印本頁]
作者: 你總是說有蚊子 時間: 2020-6-12 16:55
標題: 解讀氣缸套內孔珩磨加工和潤滑的關系
氣缸套& z$ I: e; L3 u O+ P$ Y0 f! l& I
嚴格意義上,這東西才是我們要關心的真正摩擦副。就是套嘛!活塞環/活塞兄弟賴以撒野的環形套桶。
[attach]503752[/attach]
一般來說,這時候,就沒鋁啥事了,但還是有個別牛的廠家號稱研制出了硅鋁合金的缸套,但這只是少數了。論抗磨這回事,還得是鐵與鋼。
先看看氣缸套有哪些材料構成,主要是含硼合金鑄鐵、含磷合金鑄鐵以及含鉬鎳合金鑄鐵等等,加入這些合金材質的目的是為了進一步提高氣缸套的強度、硬度和耐磨性,活塞曲軸太用力了,套子不硬點,容易破。
介紹材質的目的是讓大家從潤滑油里發現,哪些金屬元素可能會被磨下來。同時,也告知大家,材質本身的耐磨性對油品的選型有很大的關系,不耐磨的材質,很快間隙就磨大了,那結局就是你們都熟悉的,串氣、燒機油等巴拉巴拉一大堆的問題。
但,對于潤滑來說,最大的問題還在于摩擦副的表面,事實上,所有人也都意識到這個問題了,因此氣缸套的生產有一套嚴格的生產工藝流程,一般來說是按照粗鏜一半精鏜一精鏜一珩磨的工藝流程來加工。前面的流程我們就不研究了,只看最后一道工序,珩磨,珩磨(音橫,但喜歡被大家說成“航”)是最后一道工序,但卻是最重要的一道工序,一般還會分成粗珩以及精珩等工序,就像雕刻藝術作品一樣,越接近成品,越需要精細的活,費時、費力、費神。這東西原理也一樣,畢竟這是體現制造水平的關鍵零部件。
在工藝上,通俗點,就是拿1個圓柱形的旋轉刀具去磨氣缸的內表面,作出最后的成品,以下是圖。
[attach]503753[/attach]
通常意義上大家都會認為氣缸套應該越光滑越好,即表面粗糙度能多低就多低,這樣摩擦就小了,磨損也小。還有人會說,國外的發動機水平工藝高,粗糙度怎么怎么低,國內的發動機就不行。但:
在這個領域,恰恰和大家理解的完全相反。
亂入一個基礎知識,不論看上去多么光滑的表面本質上都是凹凸不平的,就看你放在多大的鏡頭下看,只有這個前提存在,摩擦才會產生。否則,潤滑油這學問就基本可以荒廢了。而描述這種較小間距和峰谷所組成的微觀幾何形狀特征,稱為表面粗糙度,習慣上寫作Ra。慣常的方向是向表面粗糙度低而努力。
[attach]503754[/attach]
缸孔的珩磨工藝早期氣缸套的珩磨工藝,確實是向光滑使勁的。但很快,大家就發現,這樣是完全不行的,為什么,因為光潔度太高,上面不能留有潤滑油,沒有油的話,鐵對鐵,一旦高速運動起來,那就是干摩擦,缸套就會越磨越滑,越磨越亮,導致缸套過早失效。還會造成一個專業現象,叫“缸套拋光”。
所以,很顯然,并不是表面粗糙度越低越好,在降低粗糙度的同時,必須確保有一定的殘留油品。這時候,就是新技術登場的時候了,也就是大家現在最常用的所謂平臺網紋珩磨,就是通過珩磨,在缸孔表面形成一些細小的溝槽,這些溝槽有規律地排列形成網紋,并由專門的珩磨工藝削掉溝槽的尖峰,形成很多微小的平臺,這些平臺具有較好的支承率,可以起到抗磨作用,而溝槽則起到儲油作用,所以要求平臺的表面光潔度要低一些,而溝槽則可以適當深一些。
7 B# v/ r$ j e. a7 ^[attach]503755[/attach]
[attach]503756[/attach]
看下圖更好理解,點擊放大,保存下來,這圖絕對有用。
[attach]503757[/attach]
圖2
第一個是沒進過珩磨的,可以看到,粗糙度太大,高高低低的。第2個是粗珩后,然后是精珩后,最后一個是平臺珩磨后的樣子。最右側是表面放大圖。大家會看到,這樣磨完后,表面會有一定的的網紋空間,主要是溝槽,而這些空間呢,就給潤滑油留下了很大的生存空間。
制作完成的網紋結構外觀如下:
[attach]503758[/attach]
圖3
網紋與網紋交錯,相互有夾角,連續交錯的網狀溝槽則便于機油在整個缸孔表面均勻分布。眾多的小平臺有利于高強度油膜形成,還具有回油功能,使缸孔和活塞環之間形成液體摩擦,這會大大降低摩擦功的損失,從而帶來更好的燃油經濟性。
我知道,有人說,“對,這就是機油消耗大的本質原因”。
先說結論,平臺網紋珩磨是為了降低發動機機油耗的,不是增加,如果沒有這個工藝,油耗會隨著缸套拋光而更快的消耗,對于沒有使用平臺珩磨的缸套來說,磨合期機油環刮不干凈是大概率事件,機油耗相當大。而且會嚴重影響發動機性能。很多沒采用平臺珩磨的老發動機磨合期都比較長,目的是借助磨合的力量達到出現平臺的程度,相當于靠實際駕駛把缸套表面由圖3磨成圖4,聽上去都疼,因此需要很長時間的磨合期。現在,由于主機廠基本都使用了平臺珩磨的技術,未出廠之前自己磨合,且磨合的效果更好,自己把平臺磨出來了。這樣一來,新車的磨合期就大大縮減,甚至很多乘用車基本上沒啥磨合期的概念。到不是主機廠良心發現,主要是為了排放、為了發動機性能、為了降低摩擦,他不得不這么做。知道了這個原理,大家就不用特別關注所謂的什么新車拉高速啊、磨合期換好機油等等事了。
通俗點、簡單說:平臺珩磨,就是盡可能的把金屬表面的山峰都削平,然后磨成一個又一個平臺,這些平臺就是專門承重并用來幫助減少摩擦的,同時再挖出幾道深溝,用來存機油。它有以下優點:
- 眾多的平臺增加了氣缸孔與活塞組的接觸面積,加大了缸孔表面的支撐度,削掉尖峰,消除了表面的早期快速磨損,減少了缸孔的磨合時間。
- 細小的溝痕形成良好的儲油空間,并在缸孔表面形成良好的油膜,降低了缸孔表面與活塞及活塞環的摩擦,因而可以使用低摩擦力的活塞環,這些溝痕減小了機油的散失,進而降低了機油消耗。
- 摩擦降低導致發動機額定功率提高,最大扭矩提高,這一條在當下發動機在強調力量的狀況下,尤其抓人眼球。
# O( l3 y) O0 w
所以說,缸孔的珩磨工藝嚴重影響到發動機的功率輸出、機油消耗、尾氣排放及發動機的可靠性。
而且,這個技術還真不是多先進的技術,基本上所有的發動機都需要做這個工作,但并不是所有發動機機油消耗量都大。從理論上,任何缸套與活塞環的摩擦一定會存在機油消耗,但選用了這種工藝后的機油消耗量是非常非常少的,少到我們日常駕駛完全感受不到,但主機廠還在致力于降低機油耗,其主要目的已經不是為了機油耗了,而是燃油經濟性、發動機排放以及車輛耐久性,大家也可以理解為,一個基礎的平臺珩磨已經能解決潤滑的問題了。
1 d" h) T: M8 n6 i, m3 `
作者: wer119505 時間: 2020-6-12 17:02
輥壓鏜不行嗎?也能到0.03RA
作者: E米陽光 時間: 2020-6-12 17:07
原來如此
作者: 18706204575 時間: 2020-6-12 21:20
微觀油槽,防止干磨燒結,但是,國內不是彎道超車了嗎
作者: 未來第一站 時間: 2020-6-12 22:25
' b' k, a% ?7 {8 I4 R你到底仔細看沒看^_^ {) s3 b2 \& n4 E
作者: 還珠樓主 時間: 2020-6-13 09:32
學到了
作者: 遠祥 時間: 2020-6-14 16:21
還有這種用法,厲害了!
作者: lance110 時間: 2020-6-17 09:16
去過缸套廠家,見過類似的加工工藝。我們是船用柴油機缸套
作者: 你總是說有蚊子 時間: 2020-6-22 10:12
/ H- m f. g7 M船用柴機油廠家嗎?做氣門嗎?可以使用豪克能加工代替磨床哦 效率質量都不錯9 B$ Y( N4 k( c G; l
[attach]504217[/attach]
9 \( Z- D/ V7 B v, L; b
作者: lance110 時間: 2020-6-23 12:47
) p( h P% u% k主機廠,進排氣門都是采購的,只有汽缸蓋是自己加工的) P/ X1 m& T. h- b1 v8 j% ~5 W! M/ J
作者: 蘇州萬坤信息 時間: 2020-6-23 17:03
學習了
作者: 姜國華 時間: 2021-7-13 14:51
學習了,很不錯
歡迎光臨 機械社區 (http://www.ytsybjq.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