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度 22|
一位定居美國的同學發過來的郵件:
這一代旅居美國老人
我十二歲的外孫女問我女兒,她長大后可否不給你們養老?聽到女兒的轉告,心中柒上八下,五味俱全。在美國環境中長大的外孫女,知道絕大多數美國家庭是不與老年父母一起住的,我們是否過于依賴女兒了。我們只有一個女兒,在北京也無近親,每年往返國內,無人接送,來回機場得自己搬行李打的,到了家,得自己打掃滿是塵土的房間,返美時得一件件收起來。到美國的家,有人接送,有兩個可愛的外孫兒女,給人溫暖。因此往返美國十余次,把這里女兒家當作自己的家,現在孩子長大了,自己也感到有些礙手礙腳的,我們做的飯,孩子也不愛吃。是留是走,來回考慮權衡,剛好市中心有老年公寓可入住,只用了兩個月就搬進了東13街的圣克萊爾低收入老年公寓。也許對比國內冷清空巢,至少每周末,女兒接我們回去,享有天倫之樂吧。 我們這一代柒八十歲的老人,子女能在美國闖出他們的事業和建立家庭,他們出來時,我們的經濟條件不可能有什么幫助,全靠他們打工讀書,拚命奮斗,還不忘讓我們出來見見世面。我們多次訪美探親,幫忙做點家務,照看年幼的外孫兒女,還游遍了美國名勝,體會到美國生活的有序,安定和舒適。但是對大多數老人,語言障礙,交通不便,沒有國內習慣的生活圈,難耐孤單寂寞,待孫兒輩長大了,就是有了綠卡,也放棄返回國內,不愿再來了。這里是好山好水好寂寞,難舍那邊霧霾濁水好熱鬧。能定居美國的老人并不多,或是國內無子女了或是其它原因,當然首先身體健康條件允許,能入鄉隨俗,適應新的生活。
克里夫蘭市區聲譽不好,一個日見衰落的中等城市,幾次新市長上任,要振興發展,變化不大。有幾個大公司在downtown辦公,工作日的白天看似十分熱鬧,下班后與周末,除非有三大球賽與大型活動外,整個像個鬼城,街道空無一人,店鋪早早打烊,downtown就是幾條街,沒有居民,東不過13街,西不跨10街,右延伸出去是密集破舊的窮人區,居住著大量黑人,失業率高,學區不好,北臨伊利湖,南面通往郊區的高速公路網,整個市區有近50萬人,人口還在減少。而大克里夫蘭郊區有人口300萬,醫藥,化工,電子等工商企業不見衰敗,它的郊區像美國其它城市郊區一樣整齊寬敞,環境安靜,景色優美,它的醫療服務在全美是有名的,克里夫蘭clinic多種疾病治療在全美排名數一數二。 克里夫蘭老年公寓遍及市區郊區,隨時可入住。在市區東30-36街有早期廣東移民集居的中國城,在僑民組織呼吁與資助下,市政府為亞裔低收入老人于2001年在38街旁建了一楝五層的老年公寓,稱亞洲長青公寓,共設有45套房,定期免費為老人做健康檢查,提供幾乎免費的中式午攴。我們去的是東13街的老年公寓,相距不遠,那是1979年蓋的13層高層公寓。開始住的全是美國人,黑人居多,近幾年搬進不少華人,共有200套房,華人占20套左右。這些低收入老年公寓,年滿65歲,持有綠卡,若在美沒有收入,只需每月交25元,包括水電煤氣空調等。每套房50平方面左右,一室一廳(也有二室一廳),廚房與衛浴間,幾個壁柜及冰箱烤箱俱全。國內老人愛上公園參加集體活動,鍛煉了身體,也有了人際交往,公園回來,一天舒暢。這里離兩處老年公寓不遠東55街,有個社區活動中心,該GGNC中心成立于1896年,由私人慈善基金會創
辦,后有政府資助,服務周圍社區,設有托兒所,課后班,夏冬令營與老年活動等項目,有專職教師與管理人員。周一至周五安排的老年活動,用車免費接送附近老人來中心活動,提供免費午攴,每天活動不重樣,型體鍛煉,健身操,手工藝,美術,做游戲,華人參與后,又加英語課,劃出場地,為老人自己種萊搞園藝,還經常組織老人外出購物,參觀,上公園等。開始長青公寓老人去不少,現在年長,去的人少了,相對我們公寓華人年輕些,參加的不少。每次參加的約有二三十人,美國老人倒反來的不多,能來的多為行動遲緩,神情呆木,可能與民族性格有關,美國老人耐得住寂寞,獨立性強,凡能獨自行動的,不喜歡集體活動。 我們這一代居美老人總算找到了歸宿,能在異國他鄉,能參加集體活動,有社交,與子女離得不遠,還吃喝起居不愁,夠滿足了。思想上沒有養兒防老,不信〝百善孝為先〞那一套,還是要求能獨立生活,少依賴子女,少給他們添麻煩,他們任勞任怨幫助帶大孫輩后,令人感動地從ABC開始學習英語,有的居然能通過英語入籍考試,有的能與美國人作簡單交流,生活上也竭力自立,自己乘公交車去醫院看病,當然與子女輩闖蕩美國社會的艱辛不能相比,這種四海為家,入鄉隨俗精神是一樣的。考慮垂垂已老的年齡,所經歷的年代與教育背景已是不易。 回顧我們的一生,可說是失敗的一代,不論是物質上與精神上都是loser。一生政治運動一個接一個,思想被禁錮,沒有私人空間,個人生活完全服從國家與黨的需要,養成了聽領袖與黨的話,不能在政治上犯錯誤,為人處世,謹小慎微;長期的物質匱乏,養成了節衣縮食,不敢浪費半點。到了上世紀80年代改革開放,人已進入暮年,只有少數大膽的,
敢于冒險,發了財,大多數仍生活在社會中下層,剛有溫飽生活,還要對tang與鄧xiao平感激涕零。這樣刻板的經歷,教條的思維,能鑄造出怎樣的一代人?看看國內那些唱紅歌,跳忠字舞的成群老人,就是最幸福的夕陽紅了。當與這些老人談話時,常常十分無趣,語言貧乏,思想枯竭,改造了一輩子思想是否成為品德高尚的一代?否也。在大量物質利益引誘下,人的貪婪本性是改變不了的,當前國內人性不怙,道德滑坡,就是對當年思想改造的徹底否定。貪污腐敗是沒有機遇,有條件人人都會干,不用制度約束,反腐成功不了。記得有次中央電視臺調查幸福感的采訪時,當然人人都說現在幸福極了,當問及還有什么遺憾時,答曰:〝當初沒想到多買(要)幾套房子〞。無語。 我們這一代的知識結構與我們上下兩代的差距十分明顯。傳統國學已被打倒,不知四書五經,連古文都讀不了;外語從英改俄,即使是俄語有幾個能記得?一代外語盲;tang化的哲學,歷史等人文學科,除了教條,還歪曲史實,論理混亂;當今科技迅猛發展,沒能趕上信息網絡電子時代,能上個網,算不錯。真是自照鏡子,一無所能。當幾億人挑個能人出來,問到蘇俄文學時,只知《卓婭與舒拉的故事》與《鋼鐵是怎樣煉成的》,在外交場合干脆用大白話:〝吃飽了撐的〞,〝青菜蘿卜,各有所好〞。還當自己是千古明君,來拯救云云眾生,與世界民主憲政大潮差哪里去了,我都感到丟臉。我們未來美國前,對外部世界一無所知,認為資 本 主 義貧富差距大,窮人餓死街頭,到處掄劫殺戳,極不安全。出來一看,完全不是這么會事,很震憾。應該從頭學起,嘆來日無多,力不從心了。 有了綠卡的老人,一般醫療有了保障,入籍后,幾乎醫療福利全可涵蓋,
國內都做不到。想想我們對美國沒有做過貢獻,心中有愧,只能讓子女多做貢獻,我們也要自尊自愛。美國社會富裕,確實有很多免費東西可得,有些老人不管需要不需要,不要白不要,把一堆沒用的小玩意兒塞滿抽屜;教會或慈善機構發放企業與個人捐贈的食品,都要去領取,把冰箱裝的滿滿的,自己根本吃不了;只要免費的攴飲,不管合不含口味,都要來一份。有時是很難為情的,子女們也不希望老人這樣做,老人節儉習慣,也會造成兩代人的隔閡。美國的福利是給真正需要幫助的人,但凡能自力的,不會去索取。 入住公寓后,還是生活在華人小圈子中,與外界接觸很少,也無法去關心,一樣各家有各家的難處,我們相互打渾叫〝混日子〞,但求能平安度此一生,不給子女添麻煩。人老了,人的身體與精力都在衰退,還添了固執,保守,自私的毛病。在這里好多事還得靠子女幫忙,一定要把自己身段放低,子女家不是你的家。我母親沒有文化,但是個非常能干自強充滿愛心的母親,她生前有句話,我一輩子都忘不了:〝靠子女這口飯不好(易)吃啊〞,我是悔是痛。眼看這里的老人,哪天子女來接他們回家,看他們高興的樣子,讓大家都知道才好,與國內空巢老人心態一樣。特別孤老鰥寡的,獨居一室。此情此景,年輕的子女們就體諒包容一些吧,人都會老的。也許我們這失敗的一代老人是最后的絕唱,下一代他們在美國自立更生,活得自信自尊,不需要子女為他們做什么,再下一代完全美國化了,這是社會的進步。你拿filial piety(孝順)兩個單詞問你孫輩,他們一定會怪怪地看你,可入選《讀者文摘》的word power。
-------------------------------------
原文沒有能發布,被告知有違法內容。細細檢查,把文中3個字改為了拼音,才過關。可笑可嘆。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8-18 21:18 , Processed in 0.050752 second(s), 18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