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總是以為出家人對父母很絕情。但是現在,我忽然驚覺,自己對父母的孝順,甚至不如出家人。
這有兩方面的原因。其一是終極關懷的層面。這個問題太大,太嚴肅,此處先略去。其二是現實層面,一位清華大學畢業的博士(法號賢實)選擇出家后,他父母生活的改變——
“有兩次,父母就在龍泉寺住了下來。寺里長著六百多年的翠柏,還有千年的銀杏和古柏。他們發現,不僅僅是他們的孩子在龍泉寺落發,在上百名居士中也有別的父母,在孩子上完早課后,跟孩子打招呼。
“在寺院住了一段時間后,他們竟開始喜歡寺院的環境,” 賢實發現,“ 甚至我爸爸突然有了一種動力,就是趕緊回家把農活干完,然后來寺院里住。”
龍泉寺是2005 年正式開放成為佛教活動場所的,迄今為止,已經舉辦了多次法會,規模和影響力都在擴大。寺院方面甚至考慮將來成立實體的養老院,以解決出家人的后顧之憂。實際上,千年禪院,百丈清規,從前一旦身入空門,就與塵世了斷關系的認識和做法,已經不能適應當下的社會現實。……“現在很多人都是獨生子,孩子選擇出家,不能一出家就不管父母了,這是情理上不允許的。”1980 年出生的賢實說。
在將近半個月的時間里,賢實“全程陪伴,全力照顧,這對父親來說是很大的安慰”。在賢實看來,這是一個永遠的“還債” 過程。只是,出家人的還債,債主卻再也不僅僅是自己的父母,也包括天下所有人的父母。
最近看到一句話,“小孝養父母之身,中孝養父母之心,至孝養父母之慧。”不管小中大,我覺得共同的先決條件是能經常見到父母。要實現這個目標,有兩條途徑。其一是回老家找一份工作;其二是在外地工作,然后買一所能夠住下老人和小孩的房子。從我周圍年輕人的經歷來看,如果家里沒有背景,回老家很難找到一份合適的工作。而如果在外地工作,除非是二三線城市,否則很難買一所夠老人和小孩住的大房子——“20%”政策出來后,估計更是如此吧。
難怪,龍泉寺會成為“北大清華分校”。如果考慮到龍泉寺的慈心農場生產的有機蔬菜,考慮到山上新鮮的空氣,那就更加令人向往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