久久久国产一区二区_国产精品av电影_日韩精品中文字幕一区二区三区_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免费毛片爱

注冊會員 登錄
機械社區 返回首頁

掃街的個人空間 http://www.ytsybjq.com/?333998 [收藏] [復制] [分享] [RSS]

日志

誰資助了人類的科學探索?是貴族,是教會,是皇帝

熱度 6已有 618 次閱讀2013-1-10 12:55 | 科學, 捐助, 皇帝, 大學, 西方

在14世紀的意大利佛羅倫薩,美第奇家族的第一代掌門人開始了這個家族的傳奇,他們靠經商和銀行業致富,然后進入政界,位居歐洲各地的宗教和王室高位。然而,讓這個家族名留青史的不是他們的財富和權勢,而是一群他們曾經資助過的天才藝術家,如米開朗基羅和達芬奇。藝術家們給世界留下的精美絕倫的藝術瑰寶,銘刻著一段段商人和藝術家惺惺相惜的佳話。

其實,美第奇家族也資助過科學研究。例如,科學革命早期伽利略曾經擔任過美第奇家族的家庭教師,他的物理和天文研究也得益于美第奇家族的慷慨解囊。相比之下,這是一個不那么浪漫而很容易被歷史忽略的故事。

作為人類進步的一部分,科學發展的重要性較藝術有過之而無不及。那么究竟是誰資助了人類的科學探索呢?

作為人類科技研究的發源地,古希臘第一個有記錄的科研團體是公元前500多年開始的畢達哥拉斯學派,該學派以數學研究為主,開啟了用數學方法來解釋自然的先河,留下了著名的畢達哥拉斯定理(勾股定理)、發現了無理數、找到了音樂數學規律、建立了原始的天體運行數學模型。該學派有固定的研習基地和嚴格的行為規范,頗有宗教教派的架勢。關于他們活動經費的來源,歷史并無明確的記錄,歷史學家認為是參與者自付費用。畢氏在世時,該學派轟轟烈烈,他死于戰亂之后,門徒們就分裂了。信奉數學的一派,加入了后來興起的柏拉圖學派。

公元前387年建立的“柏拉圖學園”(Platonic Academy), 有現代研究院的雛形。該學園的初始場地是柏拉圖私產,起初是一個私人俱樂部性質的學術團體,供同行切磋,逐漸有學生慕名前來,但沒有教學綱領,也不收費。柏拉圖去世后,學園開始公開收徒教學,但維持學園運行的費用出自哪里沒有留下明確記載,歷史學家認為是由學生和社會賢達資助,可見柏拉圖是該學園的創辦者也是第一個捐助者。羅馬帝國時期,學園也得到了羅馬皇帝的資助。學園一直持續了900年,直到公元529年才因戰亂而關閉。

柏拉圖學園不僅造就了一批在人類歷史上熠熠生輝的思想家和科學家,也在歐洲文化系統中植入了社會各界共同資助科學研究和教學的傳統,它的運行模式被多次復制。例如,曾經在柏拉圖學園學習的亞里士多德于公元前335年建立了呂克昂學園,號稱“游方學校”(The Lykeion,Peripatetic school),主要資助者是亞里士多德的學生們。還有約創建于公元前300年的亞歷山大圖書館(位于埃及亞歷山大市),由亞里士多德的學生 Demetrius of Phaleron在托勒密王朝一世資助下建立。該圖書館得到了托勒密王朝各代帝王的重金資助,并提供了許多政策支持,也得到了社會賢達的捐助。這里不僅收藏了大量的世界各地的書籍,也為國際學者提供豐厚的生活資助讓他們在這里安心從事研究。該圖書館歷經戰亂,據傳于公元642年,由于穆斯林一把大火焚毀而徹底關閉。

此時,西羅馬帝國已亡,歐洲各地諸侯各自為政,戰亂不斷;基督教強勢興起,逐漸統治人們的意識形態。中世紀的黑暗在歐洲蔓延。

人類文明發源地之兩河流域中東地區熱情歡迎那些從大廈傾倒的西羅馬帝國逃難到這里的學者們。為了打造文化大國形象,中東地區數朝國王撥款將他們所攜帶的學術書籍翻譯成為阿拉伯文,同時派人去歐洲大肆收購學術典籍,在巴格達建立了著名的綜合性研究院“智慧宮”,培養自己的學術團隊。就這樣,人類科學探索的中心轉移到了生活相對自由安寧的中東地區。

然而,科研活動雖然從希臘來到了中東,但學者們無法將希臘的文化土壤整個搬到中東來,這個新土壤缺少很多科學發展所需要的養分,其中之一就是民間對科研的興趣和支持,包括民間資助的缺失。另一方面,來自希臘的智慧,一直受到日益坐大的伊斯蘭宗教勢力的排擠。因此,這棵被中東精英澆灌的“智慧之樹”,雖然在中東斷斷續續成長了700余年,但仍然發育不全,根基很淺,其成就與古希臘時代相去甚遠,最后難逃枯萎的結局。

中世紀晚期的歐洲,基督教已經普及,各地教會林立,大量的民間捐款流向教會,在科學方面的活動和成就很少。但大批聰慧好學者進入神學院系統成為修士和神職人員,他們的衣食由教會提供。神學院除了教神學法理,傳統希臘“七藝”( 邏輯、語法、修辭、數學、幾何、天文、音樂)也是研習科目,因此在教條“鳥籠”里,仍然保持著一份對哲學和科學的興趣和承傳。歐洲科學革命早期的一些科學家就是神職人員,例如,提出日心說的哥白尼,以及后來被教會燒死的布魯諾,都是神父。也可以說,這個時期的教會無意中成為科學研究的主要資助者。

從11世紀開始,歐洲人從不同渠道在阿拉伯語典籍中發現大量的古希臘文獻,于是一場把這些阿拉伯語文獻翻譯成拉丁語(當時歐洲精英層的通用語言)的運動由此展開。與伊斯蘭世界當年翻譯希臘典籍不同的是,歐洲的翻譯運動沒有從上而下的指令,資助也來自多種渠道,完全是學者們自發的過程,他們像是擁抱一位久違的老朋友,欣喜萬分。

1088年,意大利博洛尼亞大學在老師和學生們推動下自發成立,該學校最開始專注于羅馬法教學,這是世界上第一所現代大學。隨后,其他私立大學也在歐洲各地涌現,如牛津大學(1096年開始),巴黎大學(1150年開始)等等。剛開始,這些大學由學生學費維持,教授一些有用的課程,后來民間捐助也逐漸向這些大學流去,資助一些優秀而付不起學費的學生,也資助一些學者進行科學研究。

1224年,第一所公立大學在意大利那不勒斯建立。隨后,歐洲各地的國王們和政府機構紛紛建立公立大學,兼顧教學和科研。從此現代科研和教學體系形成雛形,然后逐步完善,達到今天的形態和規模。

歐美目前科研體系的資助來源,繼承了這個悠久的大傳統,即由民間個人捐款、團體(包括宗教團體、公司等)資助和政府稅款資助共同完成。無疑,研究經費來源的多元化是學術選題多元化的重要制度保障。作為今天世界的科研中心,美國科研系統是歐洲的延展,大學是科學研究的主力,而民間捐款是學校運作的重要補充,政府也有比較完善的稅務政策鼓勵民間向大學捐款。

讓我們把思緒從歐美拉回中國。自春秋戰國起,中國就開始了私人辦學傳統,這個傳統得以持續并深入民間的主要動力來自隋文帝開始的科舉制度。然而,中國歷史上科學探索方面的活動非常少。官方主持的勉強可以算得上科學探索的活動,集中在天文觀察方面,數千年來發明了一些觀測儀器,做了不少記錄,但在理論方面建樹很少。民間有記載的科研活動可以說幾乎為零,道家術士的煉丹活動參雜了太多的利益動機和宗教色彩,和“科學”相距甚遠。東漢淮南王劉安資助過一些道家術士的技術探索,他主持編著的《淮南子》有一些原始科學萌芽。劉安的活動可以算是地方政府性質,也可以說是“半民間”性質, 但劉安團體最后被漢武帝以叛亂罪鏟除。

清朝末期現代大學概念由傳教士帶到中國,之后100多年中國一直在學習和追趕西方科學成果。1949年之前,陸續成立了不少私立大學,以教學為主,研究為輔。但建國之后全部變成公立大學,所有的科研機構也一并由國家財政支持。最近十來年,認識到科學對經濟的重大推動作用,中國政府大力增加科研投入,中國發表的論文數量也相應迅速上升。然而,中國民間捐款在古代和現代科學研究中缺席反映了社會對科學缺少內在的興趣。科學樹之魂是一個精靈,它曾經被中東精英盛情移植,在那里借居幾百年卻仍然飄然而去。它會在中國扎根嗎?
1

路過

雷人

握手
2

鮮花

雞蛋

剛表態過的朋友 (3 人)

發表評論 評論 (2 個評論)

回復 鈑金準專家 2013-2-7 10:52
日本和臺灣現在走在我們的前面
回復 andyany 2013-2-13 22:08
鈑金準專家: 日本和臺灣現在走在我們的前面
十三億人一旦醒來,必將石破天驚!

facelist

您需要登錄后才可以評論 登錄 | 注冊會員

Archiver|手機版|小黑屋|機械社區 ( 京ICP備10217105號-1,京ICP證050210號,浙公網安備33038202004372號 )

GMT+8, 2025-7-20 02:57 , Processed in 0.042834 second(s), 20 queries , Gzip On.

Powered by Discuz! X3.5 Licensed

© 2001-2025 Discuz! Team.

返回頂部